【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王恬]春节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活态保护
  作者:王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11 | 点击数:10669
 

 三、泰顺百家宴:春节的高潮和尾声

  泰顺县人称“浙江的西藏”。独特的地形地貌,导致了旧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同时也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较好的保存。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也是尾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均相差不多,以吃元宵、观彩灯最盛行。但泰顺元宵节的“做元宵福”有其独特之处。

  一千多年前,泰顺三魁镇张宅村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北迁徙到此定居。先民由北方迁移越地,原本元宵节时在祠堂聚族而餐,后来逐渐从越俗而称为“做福”、“做元宵福”。北宋年间开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族人就会相聚在祠堂,置办几桌酒席,边吃边商议族里要办或要解决的事情。这样,一则体现了家族的民主和凝聚力,二则来年族里要做的公益事情也在这个场合商定拍板。当时这种聚餐形式,民间叫做“吃祠堂饭”,后来在叫法上慢慢有所改变,叫“做福”,也叫“做元宵福”。这一习尚,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中断,近年来规模大了许多,名称也由“元宵福”改为“百家宴”。吃祠堂饭是百家宴的雏形,张宅村是百家宴的原发地。

  2009年三魁镇元宵节的百家宴,原来打算一千五百桌,但最后还是突破了,共办了一千七百余桌,仅张宅村就办了二百余桌。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并带有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烙印的泰顺“做元宵福•百家宴”,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主要还是由于它迎合了人们企盼平安吉祥、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

  不同的生态环境对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并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视点。泰顺连绵的山峦、纵横的溪流、复杂的地貌、因地制宜营造的民居、独具风韵的古廊桥,为百家宴的繁衍提供了土壤,并由此孕育了精采纷呈的地方特色文化。百家宴作为泰顺一种万民同乐的文化符号,不仅使人们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慰籍,同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文化载体,也具有重要意义。

  节日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存历史以满足人们对昔日文化的怀念,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去延续它的文化精髓。腊月风情节、百家宴等一系列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节日文化的载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春节作为一项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体现出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重构、合理利用,确实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无论如何,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携带者,只有通过保护传承人这个载体,民俗文化才能得以延续。所以,我们必须完善保护机制,健全传承机制,特别关注传承人的保护,并由此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创新活动,使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相得益彰。

  ①米酒是早就做好的. 农家在农历十月初十前后三天, 家家户户都要自酿米酒, 一般人家要做一百斤糯米的量. 当地百姓认为, 十月初十酒仙下凡, 做出来的酒味道好, 酒酿多, 出酒率高. 按现在的说法是, 十月的气候最适宜酿酒.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上一条: ·[福田亚细男]近代日本的历制改革与民俗活动
下一条: ·[何彬]春节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知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高晓芳]流域文化生态视域下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向探赜·[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