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黄鹤]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与植物意象探析
  作者:黄鹤 | 中国民俗学网 | 点击数:9422
 
 
这些恰好证明了客家山歌的形成与中原及江南文化的密切关系,清末黄遵宪也论过此中渊源:“土俗好山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15]。只是,客家南迁已经久远,语言表述习惯有了变异,许多时候“莲”被写成了“连”,现当代的采风者又将它们记录或解释成了“恋”的谐音字,或者干脆就视为“连接”、“联姻”之意。但是,它们仍然具有原型意象的特征,仍然传达着华夏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且略举几例:
 
例11.生爱连来死爱连,官司打到衙门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嬲花园。
 
例12.连就连,我俩相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其次说“藤”。在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的南方,客家歌手非常喜欢选择眼前的植物作为其歌中的意象,凡举榕、藤、竹、茶、香蕉、甘蔗、龙眼、荔枝等南国植物,莫不纳入歌中,取譬寓意。藤与树的纠缠,是客家山歌中最典型的几个意象形态之一。它极为生动地体现了客家人的爱情观念。正如有学者认为的:客家情歌,其出类拔萃之处,就在于其浓烈,火一样的爱情,以及火一般的为爱情而抗争的倾诉。大胆、泼辣、百无禁忌,敢作敢为。[5]
 
例13.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例14.哥系路边大榕树,妹系紫藤树上缠。树高一寸缠一寸,树结藤干便了然。
 
例15.天上彩云朵朵莲,妹先开口万不能;山中只有藤缠树,那有山中树缠藤?
 
例16.生爱缠来死爱缠,生死都在郎身边。哥系死了变大树,妹变葛藤又来缠。
 
这样的歌声炽热、直率、真挚,超越了生与死,对终极情怀的向往跃然而出,是客家人对爱情的朴拙、热烈而执着的表达。由于客家人聚居地处于粤、赣、闽等地,气候炎热,大量草本、藤本植物生长茂盛,诸如榕树这样有庞大气生根系的植物也为数不少,所以藤树缠绕的现象,在客家乡村是十分常见的。从上面列举的情歌可见,虽然每首之间词句有所不同,但都是借藤树相缠的意象来表达青年男女爱情之热烈、执着与缠绵。看来这个意象本来有一个初始作者,后来由于这首情歌的句子感染力太强,就不断地被传唱、采纳或改编,最后融入到了各地不同的客家山歌之中。尽管“藤”后来的形态有所不同,但它始终作为客家山歌的经典意象,承担着表达情恋母题的重任。
从上文的分析看来,藤是典型的南国植物,属于客家民系南徙后营构的富有鲜明南国地域特色的意象。然而,民族文化的血脉是割不断的,即使是新创造的意象,我们仍可从它的词的意义和物的特性等方面追溯到它的文化源流。例如《诗经·周南·葛覃》里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诗经·唐风·葛生》里的“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此中之葛,均与藤有关,余冠英先生干脆就将它们译成“葛藤藤”;而此类诗句,也多与婚恋有所关联。《诗经·王风·采葛》更是男女相怀之诗:
 
例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重章叠句的运用表达了歌者对采葛女子的强烈的思念之情,使人读来如吟唱“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那么回环往复,缠绵热烈。事实上,不仅客家山歌会唱“藤”,我们从其他地域或民族的歌谣中也能看到“藤”的情恋乃至性爱隐喻。
广西壮族民歌:
 
例18.兄是高山妹平地,兄是高竹妹笋儿。共你成双心又怕,老藤缠住嫩花枝。
 
湘西土家族民歌:
 
例19.看见太阳要落坡,我和情妹唱山歌,搓根树藤甩上去,吊住太阳不准落。
 
由此可见,“藤”这个经典意象是客家民系的,也是各民族各地区的,是人们对相似的生活经验、生命情怀的一种艺术表达,它不仅属于一个民系或族群,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因而它也可视作“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的原型意象。[16]探究这些经典意象与情恋母题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相对方便地寻求同一文化传统的历时性联系,并得以考查分析这一文化传统不同分支间的共时性状态。
 
四、从植物意象的营构与变化看情恋母题的传承
 
前文所论及的意象、原型意象、经典意象等概念是有所交叉和重合的。代代相传的无名客家山歌手们为何会执着于选择和组合这些意象呢?它们对承载和表达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有何作用呢?由于此中关涉的文化意蕴和理论丰厚而深邃,有待另作研究。下面仅做一些简要的讨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培林]云南盐史概说
下一条: ·[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
   相关链接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万建中]客家山歌需要有人作专门的研究
·[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
·[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文红]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
·[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杨帆]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朱莉]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综述
·[谢重光]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万建中]钟敬文客家山歌研究评析
·[揭英丽]都市里的草根:广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考察·[刘晓春]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
·[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万建中]歌谣学运动的代表性成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