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史诗与口头传统的当代困境与机遇
——访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
  作者:朝戈金 明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1 | 点击数:9528
 

  记者:在当下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中,史诗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朝戈金:大略说来,今天的史诗研究有这么几重意义:一则,史诗研究是人文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门,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对史诗的讨论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开始了。在东方,印度古典诗学成果中,很早就有对“大诗”--也就是史诗的讨论,因为他们很早就产生了卷帙浩繁的伟大史诗,像《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中国的史诗学研究,历史虽然短,但发展势头较好,呈现出勃勃生机。史诗是人类精神和艺术创造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无怪乎在许多国家里,史诗研究都在人文学术研究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再则,史诗研究对理解特定文化的作用巨大。在许多族群中,史诗是知识的集大成者,是特定民族精神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的文化史意义极为突出。三则,史诗的社会意义巨大。在许多国度中,史诗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是高扬民族主义、抵御外侮的利器。今天的芬兰人普遍认为,他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中就有史诗《卡勒瓦拉》的创编者伦洛特,是他和西贝柳斯“歌唱者让芬兰国旗出现在世界地图上”.当然,因为史诗的社会功能极为多样,研究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记者:互联网时代,史诗和口头传统的保护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史诗和口头传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的?

  朝戈金:当今世界,信息交流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模式,这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深刻影响到了传统文化的存续和发展。不过,我倒是觉得互联网和电子技术为口头传统的传播和存储,也提供了新的契机。不能一味认定新技术就是旧传统的掘墓人。例如,只有在新的音视频技术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可以不必亲临现场,而较为全面地反复地观摩一则现场的演述活动。在传统意义上的“现场”,则反而没有这样的便利。还有,也是通过音视频技术,我们才能较为整体性地、多视角地把握景颇族“目脑纵歌”这样大型的史诗表演,才能较为清晰地观察到大型集体舞蹈的移动轨迹是如何反射着景颇民众的宇宙观和其他重要观念的。另外,电子技术为口头传统的记录、存储、管理和传播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便利,为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资料处理手段。

  我甚至梦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青年学者们,在历史文化课的课堂上,或是旅途中,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在线观看“荷马史诗”的“语义网”式呈现,或是“亚鲁王”的片段,以对人类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下,如何建构内部认同、如何教育后代、如何传递伦理规范、如何传授地方性知识、如何锤炼语言艺术表达技巧等,有直观、切近的了解。

  人类社会从无文字社会整体上进入文字社会,信息交流技术的规则就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口头传统会死亡。语言能力作为人类最为奇妙的能力,经过长久的进化,今天仍然是多数人所最为依赖的手段。在学术界,对于口头传统的研究,虽开始未久,但已显示出宽广的前景,有学者在热烈探讨互联网与口语交流在规则和深层理念上的契合问题,在探讨如何从口头传统的古老常新的技术中,推测人类未来信息交流的新方向和新规则。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来源:中国作家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艺报 2012年3月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条: ·汉学人类学视域下的民众日常生活史研究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