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周质平]胡适英文笔下的中国文化(上)
  作者:周质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1 | 点击数:11751
 

  胡适从先秦诸子到乾嘉诸老,反复论证指出:怀疑的精神和实证的考据方法,是中国三千年学术史上所固有的。这样的精神和方法与近代西洋的科学基本上是相通的。胡适有意不谈科学的内容,因为他认为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远比内容重要得多。在结论中,他指出,自朱熹提出治学需从怀疑入手以来,后来的学者敢于对神圣的经典表示怀疑,这一传统使现代中国人在面对科学时,有宾至如归之感。他说:

  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毕生研究神圣经典的大学者,他们必须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上:他们必须有证据才能怀疑,他们也必须有证据才能解决怀疑。这,在我看来,可以为一个了不起的事实,作出历史的解释。那就是,这些伟大的学者,虽然他们研究的材料不出书本、文字和文献,但却能成功地留给后人一个冷静而有严格训练的科学传统,一个严格地依靠证据思想和探索的传统,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传统——这个科学精神和方法的伟大传统使今日的中华儿女,在当今的科学时代里,不但不致茫然无所措,反而有宾至如归之感。(原文为英文)

  这样的结论几乎让读者感到: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华儿女也都受过严格现代科学的训练,并在这个科学的时代里,优游自得。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胡适有意把先秦的老子、孔、孟,汉代的王充,宋代的二程和朱熹的怀疑精神,以及清代朴学大师的实证方法比附在现代的“科学”定义之下。

  将胡适晚年所写的这篇英文论文与1928年所写的《治学的方法与材料》对看,可以看出胡适在中文著作中,少了许多比附的心理。在《治学的方法与材料》一文中,胡适指出,方法固然重要,但研究的材料才是决定研究内容的最后因素。他指出,从清代的朴学到顾颉刚的《古史辨》、章炳麟的《文始》,“方法虽是科学的,材料却始终是文字的。科学的方法居然能使故纸堆大放光明,然而故纸的材料终究限死了科学的方法,故这三百年的学术也只不过是文字的学术,三百年的光明也只不过是故纸堆的火焰而已”。他更进一步指出材料的重要:

  不但材料规定了学术的范围,材料并且可以大大地影响方法的本身。文字的材料是死的,故考证学只能跟着材料走,虽然不能不搜求材料,却不能捏造材料。从文字的校勘以至历史的考据,都只能尊重证据,却不能创造证据。

  接着,胡适指出了考证方法的局限和危险:

  我们的考证学的方法尽管精密,只因为始终不接近实物的材料,只因为始终不曾走上实验的大路上去,所以我们的三百年最高的成绩终不过几部古书的整理,于人生有何益处?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何裨补?虽然做学问的人不应该用太狭义的实利主义来评判学术的价值,然而学问若完全抛弃了功用的标准,便会走上很荒谬的路上去,变成枉费精力的废物。

  在《中国哲学中的科学精神与方法》一文中,胡适几乎完全忽略了材料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只是一味地强调精神与方法。在此,可以看出胡适的一番苦心,他对中国读者说:“故纸堆里,是钻不出自然科学来的,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是条活路,钻故纸堆是条死路。”但正因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是如此地贫乏,胡适在对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时,就往往避重就轻,只谈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而不及科学内容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0日1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董作宾:一盏煤油灯照亮《殷历谱》
下一条: ·[亮轩]丁文江、父亲与东沙群岛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孟令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
·[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张举文]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
·中国文化遗产:英姿飒爽走向世界·漫谈中国文化中的“鸡”
·“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上线 打造优质中华文化展示平台·[周兵]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刘德增:齐鲁文化 我情有独钟·[李小玲]对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历史考辨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谈中国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姜鹏]《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的台前幕后
·文化部介绍2016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 要振兴传统工艺·“河南非遗之夜”揭幕马耳他中国文化周
·[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中国文化馆协会在京成立·行程两千里,领悟多元民族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