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景圣琪]“改火说”与唐代寒食诗的兴盛
  作者:景圣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8 | 点击数:16131
 

隋代以前,人们对寒食起源的看法一致,认为它源于百姓纪念春秋晋国忠臣介子推,除前文所引的桓谭《新论》卷11《离事》以外,还有如《艺文类聚》卷4《岁时中·五月五日》载蔡邕《琴操》:“介子绥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注:介子绥即介子推)目前学术界将之简称为“介子推说”。关于介子推,其事迹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已有记载,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但在这些记载中均没有将介子推与寒食的起源联系起来,因此有些现代学者对寒食起于介子推说产生了怀疑,认为这纯粹出于后人的附会。其实从“介子推说”自汉代产生起一直到隋代以前都没有受到过质疑与否定来看,探讨此说对寒食发展所起的作用,其价值要远远超过对它正确与否的追问。
  事实上,“介子推说”对寒食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一是阻碍。它之所以对寒食起推动作用,是因为它将寒食与中国古人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密切联系起来,这种情感主要包括三方面:对忠臣、神灵与祖先的崇拜。当然,这三种感情因“介子推说”而与寒食产生联系的过程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渐进式的。“介子推说”的核心是“介子推”。从先秦典籍中的相关记载来看,“介子推”原为历史上实有之名臣,曾在晋文公流亡期间追随过晋文公,晋文公回国做了国君以后,他因为拒禄而被烧死,死后受到晋文公及当地百姓的追悼,故他是一位品德高洁、形象光辉的忠臣。因此当人们用“介子推说”来解释寒食起源时,本身就赋予寒食一个最根本的功能一一纪念忠臣。并且此说中的“介子推”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后来更是由人上升为神,如《后汉书》卷61《周举传》日:“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从周举“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来看,至迟在东汉时人们已经设立专门的庙宇祭祀他,正因为如此,汉以后所述及的寒食中的“介子推”基本上就是指神灵,如《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介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或者以为未宜替”、如被保存在晋人陆翔《邺中记》的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北方五月自作饮食祠神庙”等。这样一来,在“介子推说”解释之下的寒食又具有祭祀神灵的功能。再后来从《魏书》卷7上《高祖孝文帝纪上》中有“寒食享”来看,至迟到北魏,寒食又增加了祭祀祖先的功能。尽管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介子推说”与祭祀祖先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环节,但是由于祭祀祖先也属于祭祀功能,而在“介子推说”解释之下寒食的最初功能就是祭祀功能,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寒食后来所增加的祭祀祖先功能其源头也为“介子推说”。正因为“介子推说”使寒食集祭祀忠臣、神灵与祖先等功能于一身,所以寒食能够在中国古代广大民众中深深地扎根。此后寒食虽然受到过外界诸种的压力,但仍能继续地发展壮大,原因就在于此。故寒食从东汉见于典籍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的步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上一条: ·[陈泳超]寒食缘起:从地方性到普泛化
下一条: ·[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
   相关链接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唐诗梦]乡村振兴背景下衡南“烧饼”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岁首就新 改火以春:山西人年俗中的“旺火”
·[张小稳]从地区性的哀思到全民性的欢愉·[裘錫圭]寒食与改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