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历史变迁视域中的民俗学研究
——“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赵喜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23 | 点击数:6498
 

  三、民俗事象研究。与会学者认为,民俗学事象研究对象包罗万千、研究内容纷繁复杂,古今中外涉及民俗学事象很多,需要甄别筛选、整合扬弃、总结分析,这类民俗学事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色音教授认真梳理了蒙古族萨满教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认为萨满教信仰是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上产生的原生宗教形态。在蒙古地区,佛教是与萨满教长达300多年的冲突、角逐和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萨满教退出了宗教历史的舞台,但佛教也不得不利用萨满教的部分形式,吸收它的部分内容。佛教化的萨满教观念体现了萨满教作为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本身的包容性,它以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开放精神接受了外来的神圣体系。这种对外来宗教观念及内容兼收并蓄的特性,为萨满教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正式这种生命力才是蒙古萨满教经得起时代的变迁而残存至今。广西师范大学刘道超教授通过深刻分析我国民间信仰的宗教性质与结构,认为中国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宗教,也有最高信仰对象、教义教理、组织与教规教仪,指出“筑梦民生”是民间信仰的宗旨,是为广大民众建构人生之梦、生活之梦、未来之梦,对于维系个人与群体的精神健康、维系社会的和谐有序、维系社会团结与凝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景德镇陶瓷学院詹嘉教授通过考察景德镇瓷业神袛中的技术和精神的信仰,认为烧造瓷器烟火变幻、不可预测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民间神袛具有“一业多神、多神崇拜”的庞杂性、附会性,探讨了酬神祈愿的社会功能、统治功能、宗族功能,民间可用神袛凝聚力量,表达意愿,解决纠纷。官府则以封赐来承认和奖励神袛,达到驾驭民间神袛的目的,控制社会秩序的新手段,构成了景德镇瓷业神袛崇拜发展的主要原因。山东大学孙剑艺教授运用民俗学理论知识诠释了山东阳谷人社交称谓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现象,认为这种习俗是受到明清以来借助小说、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形式而得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的影响所致,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但受开放交流、普通话影响以及计划生育等因素影响,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民俗现象日渐衰微。山西大学尚丽新副教授通过对清中叶以来在各地广泛流传的俗文学传统故事“红灯记”流传概况、越界传播,深刻总结出区域文化环境的差异、创作者和改编者的不同以及传播方式的不同是造成“红灯记”故事衍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指出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流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是俗文学(民间文学)研究中最具价值的问题之一,研究俗文学(民间文学)流传问题任重道远。北京联合大学张勃副教授围绕《宛署杂记》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着重探讨该书的史料价值和记述特征,认为深刻研究该书有助于推动特色鲜明的民俗志的修撰工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与会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但也暴露出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亟需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教授在大会所作主旨报告《共享性、动态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深刻反思了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分析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以及所体现出的民俗“基质本真性”,应该完善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保护,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和动态性,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北京大学安瑞德博士(Raymond Ambrosi)通过多次对河北农村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为梅花拳是与农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相互关联的,练习梅花拳使得人们生活的更有意义,它有助于提升消费支出和增加生产,有助于建立交流的网络并促进商业发展,还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当地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日本东京大学菅丰教授认真分析比较了日本民俗学研究存在的“文化至上主义者”、“文化保护主义者”及“民俗主义论批判者”等流派,认为文化保护政策向地域社会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尊重地域生活者作为承担文化活用和保护的正统性。今后的民俗学走向在于建立直接参与地域文化的保护、活用之实践活动的民俗学,即 “新公共民俗学”,这是现代民俗学者应该走的“第三条路”。上海大学陈志勤教授阐明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以来,所经历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的三个阶段(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被确认的过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思考了“为了谁而保护非物质文化”这个关系到研究以及实践的价值取向问题,并探讨了今后民俗学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美国盖茨堡学院(Gettysburg College,USA)李靖博士通过对云南代表团民族民间歌舞表演的分析阐释,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和形象塑建的角度,探讨了国内省级政府日趋普遍推行的以塑造地方文化形象发展地方经济背景之下艺术形象展演活动价值及意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通过总结北京建城的三大传说,认为北京建城的传说在主题、情节和人物上都体现了现实与现象相结合的口头文学的特征,真实地记录了北京人集体精神形成和传承的历史,可称为“心史”,认为北京建城的传说所体现出的宏大的历史人文精神,也具有了与长城、大运河等文化相互衔接和相互解释的意义,对北京地区今后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沙红兵]探寻俗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立场
下一条: ·“申遗”能否“保卫春节”?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