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中青调查: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
  作者:记者 黄冲   摄影/图:杨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31 | 点击数:9772
 

  年俗体现出的民族品质:重视家庭、期盼团圆、尊重传统

  在受访者眼里,哪些是年俗中重要的内容?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全家团聚”(88.0%);第二是“吃年夜饭”(74.0%);第三是“贴春联、年画等”(65.0%)。

  接下来依次是:放鞭炮(61.9%)、拜年(59.1%)、张灯结彩(50.2%)、吃饺子(44.9%)、祭祖(44.0%)、守岁(43.9%)、发压岁钱(42.5%)、扫尘(37.8%)、看春晚(31.5%)、吃元宵(30.8%)、发祝福短信(27.7%)、祭灶(26.8%)、逛庙会(26.3%)等。

  桂林灵川中学教师徐建国感觉,在乡下老家,很多过去的传统年俗、庆贺新春的集体活动都没有了,“我特别怀念以前村里年轻人轮流帮家家户户打糍粑的那种热闹劲儿,很温暖!”

  他说,中国人把年看得重,不光是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因为这是全家团圆、亲朋好友相互联络的好机会,体现了尊老敬老、团结友爱的传统,这些过年的习俗应该一直传承下去。

  张凯认为,各民族的节日都是本民族文化世世代代积淀而成的,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兴旺发达的体现。节日越盛大,越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兴盛。像欧美的圣诞节、伊斯兰的古尔邦节都是如此,我们的春节更应该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万建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年习俗在整体上基本保留下来了,比如拜年、贴门神、吃年夜饭、放鞭炮等。这是因为,民众祖祖辈辈都有这个需求。尽管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在基本层面上还是传统的。春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千辛万苦也要回家,“每个个体都有着对传统和‘家’的眷恋,这是很难割舍的。不管人们觉得年味儿再怎么淡,春节始终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万建中做过一个调查,把西方节日和中国节日放在一起,让年轻人选最重视的节日。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国的节日:第一位的是春节,之后是元宵、端午、中秋、清明。

  万建中说,中国传统的优良品德都在过年中体现了出来。一些晚辈当了大官,平时,长辈很多事情还得去求助晚辈。但在过年期间,不管地位多高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

  年俗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品质?调查中,83.8%的人认为是“重视家庭”,78.6%的人表示是“期盼团圆”,71.3%的人认为是“尊重传统”,63.0%的人表示是“敬老”,46.5%的人认为是“勤劳”,44.5%的人表示是“乐观”,40.2%的人表示是“重视子孙”。

  调查中,21.6%的人认为“过年”是进行子孙教育的时机。90.8%的人表示自己家还在给小孩发压岁钱。

  “压岁钱的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1月15日举行的中华年(春节)研讨会上,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说,现在流行的送压岁钱的做法,容易导致只重钱数,不重情分,我们可以提倡改送“压岁礼”——送给孩子最需要、最希冀的礼品。这就要求大人关心孩子的需要,像杨白劳送喜儿红头绳,礼轻爱心重,孩子可由此感受亲情和过年的喜庆意义。

  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主任、北京东城区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李素菊看来,压岁钱本意不在于钱的多少,而是长辈对晚辈的现世祝福。要让孩子们了解到压岁钱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感恩父母、长辈。孩子要做到会问候、知礼仪、懂感恩。比如,腊月二十三通常是打扫卫生的日子,孩子就应该回家帮家人打扫卫生。“我们常说要恢复过年的神圣感,对父母的感恩就可以体现出这种神圣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2年01月31日07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龙年春节:各地宗教寺庙速写
下一条: ·[周磊]新疆禾木:冰雪窖藏的图瓦人春节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