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年味淡是因过节只注重物质 忽略精神整肃
  作者:张士闪 王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31 | 点击数:7826
 

  王慧:春节既要拜神又要祭祖,我感觉对祖先的祭祀要更重视一些。

  张士闪:的确,相对于天地全神而言,我国民众对祖先的祭祀仪式更加讲究,这可能与其心中“求神不如敬祖”的观念有关。年节是祭祖活动的集中时段,在鲁中地区,每到大年三十下午,家族中的男人便纷纷走向自家墓地迎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基本程序包括压坟头纸、焚纸、烧香、奠酒、放鞭炮、磕头等,一般不摆供品。迎请至家后,便会悬挂起家堂,摆放供品,为刚从墓田归来的祖灵安排一个安身之处。供品一般是“五个碗”和两碗饺子,“五个碗”即猪头肉、粉条、鱼、豆腐、饭米。到了大年初三天不亮时,就要烧香磕头将祖灵送走,家堂自然也就取下卷起藏好。之所以要在大年初三将祖灵送走,据说是因为要避免让有着外族外姓身份、前来省亲的已嫁女儿撞着,这可能与某种传统的防范心理有关。

  除夕是规矩最多的一夜,动辄犯忌,如忌说不吉利话、忌挑水、忌掏灰、忌洗衣、忌担水、忌打碎物什、忌骂人、忌扫地、忌泼污水于地、忌看病、忌吃药、忌动针线等等,而与忌睡眠有关的守岁之俗则是其极端表现。这类禁忌习俗在全国各地的长期流行,反映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的某些担忧和期盼,诸多禁忌的设置是为了保证人神之间和谐交流的顺利达成。

  在大年三十深夜子时,北方地区讲究在鞭炮声中煮水饺,认为吃了水饺才意味着确确实实地又长了一岁。按照传统规矩,第一碗水饺是要供奉祖先的。供奉时,家中除了尚未出嫁的女儿,其余人等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行叩拜礼。

  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就开始到家族中的长辈家里拜年。一进门,先要拜对方家里悬挂的家堂,磕满三个头,再给家里的老人磕头拜年。

  而到正月十五的黄昏,每家还会到自家坟前祭拜一番,意味着这是一家人和先祖在今年里的最后一次团圆,下一次团圆则要等到来年的大年三十。

  春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

  年味淡跟人们过节只重视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精神整肃有关。

  王慧:这样看来,春节不光热闹,其实更应该是神圣的。它既是一元初始,又是天地神人相交的日子,每个人过年时心里都应该恭敬些。

  张士闪:毋庸置疑,“过年”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经过充分酝酿,集中爆发,慢慢消歇。当自然的时间进入到春节这样特殊的民俗情境中,人们的所感所想、一言一行就都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义。当人们约定俗成地、自觉不自觉地以忙年、过年的方式进入到春节特有的情境之中,诸多年俗一次次地在各地民众生活中反复实践,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祖先沟通交流的神圣时空得以构建,中华民族的神圣意识得以传递,神圣传统得以强化。一言以蔽之,春节的神圣感是以多样化的生活叙事即诸多年俗为支撑的。

  年俗中神圣与世俗的二度转换,彰显出春节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春天是自然万物和生命孕育的开始,春节的设置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对天地运行规律的一种切身感悟和文化表达。它产生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背景之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渗透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以“年”为中心的一系列民俗活动系从农业文明中孕生出来,又不断强化着我国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从春节的时间边界来看,它最初主要是一种农事活动的标志,其中凝结着民众对自然万物的长期观察与领悟,又积淀着一份立足于乡土的生活期望与生命理想。一言以蔽之,春节既是大自然季节交替的重要时刻,又被乡民赋予为个人生活的崭新起点,更是乡土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节点。人们将对未来的希望、憧憬通过年俗表达出来。人们把春节视为生命和生活周期轮回的重要关口,试图借此使自己的生活更贴近自然节律。就此而言,“节”不仅是一种间断,也是一种生活节奏的调节和精神状态的调整。诸多年俗,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生命长存、灵魂安宁、子孙绵延、亲情永恒和社区和谐的观念。在看似松散的系列年俗事象中,有一种无形的整合力量,使得这些零散的生活习俗成为有序系列中的有机环节。这种无形的力量,最初发轫于人向自然寻求契合的努力,乃是出自农业生产自身的要求。此后,它们凝结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象征意象世代传承,并附加了越来越丰富的习俗、传说和仪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节律和谐共振的自觉追求。

  王慧:现在人们感慨年味淡,是否跟人们只重视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整肃有关?

  张士闪:是的。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世俗生活需要信仰的导引,而神灵世界也离不开乡民的操持,春节期间由神圣与世俗交织而成的种种信仰活动概由此产生。从民俗学的意义上来说,诸多过年仪式,是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辞旧迎新这一重要的时间关口而预作的文化设置,具有边缘礼仪的性质。这些信仰仪式其实就是在家族社区中定期上演的一种社会戏剧,旨在定期地清理人们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其文化认同意识与内部秩序感。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人们的内在心理需求。人们以敬神的名义完成春节期间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在国民心目中,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象征着过日子的红火与生活社区的和谐美好,而一旦抽离了其中的神圣意识,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过年的。面对当今人们关于年味越来越淡的感慨,我觉得如下方面需要引起我们注意:

  春节所延续下来的神圣意识需要尊重,春节的神圣传统需要以种种方式促进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传统社会中的年节,是借助较长的节期、繁复的祭神仪式、多样的人生仪礼、丰美的食俗、热闹的游艺活动以及诸多禁忌、传说、俗谣等,从而成功地营造出神圣又不失热闹的年味的。其中,祭灶、请财神、敬祖、拜年、饺子、腊八粥、鞭炮、春联、福字、年画、花灯、灯谜等,是传统年节中比较稳定的元素。如何在继承丰富多样的传统年俗的同时,寻找、设计出适合当今人们需求的新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与欢快热闹兼具的新年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齐鲁晚报 2012年01月31日 10: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对话:“关公”文化的现实意义
下一条: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