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姚树洁:春节还乡路为何总艰辛
  作者:姚树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0 | 点击数:5852
 

  应该说,过去中国的交通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8.5万公里。2011一年新建的高速公路1.1万公里,相当英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2.5倍。与此同时,中国每年以1万公里的新建铁路,迅速的延长整个国家的铁路网络,而且,新建的铁路都是电气化的。到2011年底,中国铁路网长达10万公里。其中,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铁路长达1万公里,是全世界之最。动车和高铁的迅猛发展,大大的提高了输送旅客和货物的效率和数量。全世界恐怕没有第二个国家有如此快的交通发展速度。

  然而,为什么快速的交通发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春节回家难的问题呢?这是本博文要讲的关键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太多,春节必须回家的人太多。

  官方估计,2012年春运的客运量可能达到32亿人次,如果按照5亿人回家计算的话,每人要坐车6次以上。这么大的人口流量和密度,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造成这种大流量、高密度的人流,除了中国人对春节的情怀很深以外,反映的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常年离乡背井,只有春节,才有可能回家,有意义回家。在接近春节的前15天,广东各条主要的高速公路流量,是平时的5倍,运输压力巨大。铁道部部长亲临火车站现场了解情况,承诺让每个想回家的旅客,都能买到票。显然,春运问题,是国家春节期间的头等大事。

  要解决春节回家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增加交通运输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取消户籍制度,平衡地区发展,平衡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不过,要做到这些,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

  重庆和成都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头。而且,这两个城市,所选择的模式各有特点,重庆主要靠‘吸纳’,成都主要靠‘舒缓’。吸纳,就是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落户城市。舒缓,就是靠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农村,让更多的人不用流入大城市,就能在当地找到好的就业。

  重庆和成都的经验说明,地方政府还是很有自我创新精神的。希望其它地区和城市,也有同样的探索,尽快解决城乡长期分离的问题。

  但是,不管各地政府如何努力,要让数亿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因此,每年春节的回家之路,还将是漫长和痛苦之路。就算全国的土地铺满了铁轨和水泥,在中短期内,也解决不了这样大规模、高密度的大迁移困局。

  附注1:广东今年有40万摩托车还乡团通过西线高速公路,比去年增加30%,由肇庆出省,广东警察一路保驾护航。

  附注2:大嘴美女@姚晨,买机票也遇到困难,不过,她的难和农民工有本质区别。

  附注3:无数青岛农民工,先讨薪,才能回家。老板大量拖欠工资,不配做人。

  附注4:盗用一位叫@Lilly的瑞典粉丝的诗。【沁园春·春运】春节又到,中华大地,有钱飞机,没钱站票。望长城内外,大包小包。大河上下,民工滔滔。晚睡早起,达旦通宵,欲与票贩试比高。须车票,看人山人海,一票难找。车票如此难搞,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见此遁逃;唐宗宋祖,更是没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骑马往回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2年01月17日 13:54: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网友自制春节亲戚发言大纲引热传
下一条: ·如何让传统节日重新红火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