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坚守传统触摸时尚 海外春节走出华人圈显“国际范”
  作者:聂传清 赵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5 | 点击数:5812
 

  春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亦要归功于遍布于全世界的华侨华人。因为他们是传播中国春节文化,当之无愧的桥梁与纽带。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并没有因为地理的距离,而阻隔他们与祖先故土的心灵距离。春节,更是他们心中最牢固的情结之一。于是,他们心怀惦念,在海外亦秉承着对春节的坚守。这样,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才获得了关于“春节”感官上的概念。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红灯笼……一样都不能少。同时,各种华侨华人组织与机构在节日期间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进一步实现了春节在海外的推广。

  春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多元文化的正视与包容。信息交流的扩大与国际间人员互动的增强,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10年虎年的新春贺词中称,多亏了春节,让人们能够在公历2月向大家拜年,这是亚洲对法兰西文化贡献的又一象征。在此基础上,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成为各国共识。“和而不同”,各国都在增进对别国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同时,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扩大。这种现象在节日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许多中国人开始过圣诞,而许多外国人则开始过春节。

  春节“国际范儿”:坚守传统,触摸时尚

  春节的“国际范儿”还体现在,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它是传统的坚守与时尚的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世界性与本土化的良好互动。

  春节的“国际范儿”中,有对传统的坚守,对本土文化的注重。各地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过春节,其互不相同而各具特色的食物,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越南人在春节期间颇具特色的饮食,更是一种用来祭祀祖先的贡品,是一种“方粽”。因取“天圆地方”之意,粽子为方形,并寓意大地。这种粽子比我们的粽子一般要大很多,用绿豆沙、糯米和猪肉做馅,外面用芭蕉叶做皮。绿豆沙象征大地上的草木茂盛,猪肉则代表飞禽走兽。而韩国人在春节期间,必备食物是由云豆、大豆、小豆、黑豆、大米做成的“五谷饭”,春节食品“岁餐”中大年初一的第一餐,则一定要吃传统的“米糕片汤”,里面圆形的米糕片象征太阳,白色则寓意纯洁。

  春节的“国际范儿”中,亦有对时尚的把握,对新鲜元素的纳入。在中国,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拜年、短信拜年成为主流,各种祝福话语满天飞。在越南,春节期间的时尚,体现在花市的“春意更浓”。在有些城市,比如河内,花市在春节前10天就会开始。越南人喜爱的剑兰、大丽菊、桃花等年花齐齐绽放,使节日的色彩更加五彩斑斓。同时,花市上的年画、彩灯、年历、春联等,使得整个街道变得“年味”十足。在德国,“汉语热”的趋势催生了一种印有中德文的春节贺卡的流行。这种别致的贺卡上不仅有中华民族的象征物龙(凤),德文名字的释义,“吉祥如意”等祝福,更有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类格言。春节贺卡不仅仅在成年人之间流行,用来彼此赠予祝福,更在青少年之间成为时尚,成为凸显个性的一种标志。

  春节,浓缩传统,接续时尚,走出地方,连接世界。如今,年关将至,海外的你,海外的他,海外的朋友们,准备好过春节了吗?(聂传清 赵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1月13日 11: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京:春节期间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节日民俗文化内涵
下一条: ·朝阳将设原创文化节 打造奥运遗产景观聚集区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