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苏永前]想象、权力与民间叙事
——人类学视野中的陈元光“开漳”传说
  作者:苏永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1 | 点击数:14217
 
在闽南地区的“开漳将帅传说”中,除直接讲述陈元光“平蛮”的事迹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量讲述“平妖”的故事。在传统的解释中,这些妖魔精怪形象往往被当作神秘莫测的自然力量的化身。不过,如果返回到“开漳”传说的具体叙事语境中,便有理由认为这些精怪形象代表的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集体想象,因为从传说本身看,陈元光“开漳”的最大阻力并非瘟疫等自然灾害,而是以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为首的当地土著族群。一些传说更是直接讲述了作为精怪化身的“他者”,如《许正天收服猫仔精》中,“猫仔精”即是桃源洞洞主手下猛将雷田的幻形;《陈元光破李蛮洞》中,洞主李蛮兄妹手下有三员妖将,分别是犁头精、田鸡精和香龟精。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对于非汉族群的“妖魔化”想像并非孤立的个案,在从《山海经》到《镜花缘》的大量汉语典籍中,便载录了一系列“远方异人”的形像,这些形像往往非妖即怪,代表的正是中央王朝对四方异族的集体想象。
 
二、历史表述与权力叙事
 
相对于文史哲等传统学科而言,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文化人类学,在现代大学的学科建制史上无疑是一位姗姗来迟者。不过,这门学科一经诞生,便对邻近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类知识与思想革新的先锋。更有意味的是,文化人类学本来是伴随地理大发现与西方资本的殖民扩张而出现的,在20世纪的发展中,却成为解构各种文化霸权与自我中心主义的有力推动者。这种解构,既包括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包括东方国家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权力关系。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民间叙事中所隐藏的权力关系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彰显。
考察闽南地区的陈元光传说,会发现这些传说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几乎所有传说都将“蛮獠啸乱”作为叙事的起点;其二,所有的传说都有较为确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指向。如果说,前者通过有意识的话语修辞,使得陈元光的“平蛮”行为合法化,那么,后者则通过对细节“真实性”的强调,使得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历史”的性质。这种口头传述与“历史”的互渗,表明讲述者在自觉建构关于“陈元光平蛮”的史实。其实,这种关于“祖先”的历史,也正是闽南地区中原移民自己的历史,因为这些移民历来将陈元光“开漳”作为当地历史和族群历史的起点。不过,作为具有了文化人类学眼光的当代研究者,我们要追问的是:这种由中原移民单方面建构起来的“历史”是否可靠?这种历史表述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权力关系?
王明珂曾指出:“在一个社会中,通常只有部分的人有权记录与诠释历史。这种历史,忽略了许多个人的、社会边缘人群的历史记忆。”[5]就陈元光传说而论,中原移民与当地畲族分别处于权力与“历史表述”的两极,作为“表述者”的汉民族,显然无法传达出“被表述者”的真实声音与心态。更进一步说,历史表述本身即是一种权力叙事,表述者通过“选择性的记忆”,建构起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历史叙事;而这种叙事一经建立,反过来又成为自我身份合法性的确证。其实,透过汉民族历史表述的间隙,我们仍可以窥见这种权力关系的一些侧面。据明代《白石丁氏古谱》载,六朝以来,九龙江两岸“尽属蛮潦”。在民间记忆中,陈元光率众征伐闽南的原因,是由于当地蛮獠“不服王法”,其目的是“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6]。另外,福建省古称“闽”的造字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这一地区的早期史实。一些传说中,甚至直接掺入了一些与正统表述不谐调的声音。比如,在名为“陈政渡溪西”的传说中,有“陈政(陈元光之父)也听过南蛮的凶暴狡狯,却不知道他们性情豪侠重义,被欺侮的时候才野性发作”的表述;当陈政颁布了招抚措施后,“蛮族”小头目下跪哭诉道:“我们被汉人欺压得喘不过气来,被官家逼得活不下去,因此聚众反抗。”[7]这些传说中,“他者”的声音尽管经过了叙述主体的过滤,不过,透过这些声音,我们仍不难发现中央王权向东南边邑的势力扩张,以及在扩张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边界重构。
在关于陈元光的历史叙事中,除“表述”/“被表述”的权力关系外,还有一层“文字书写”/“无文字书写”的权力关系。因为“作为控制权力的文化,其本身并非是力量本身,而是借助符号、书写、意象、记忆、意义、表征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组合而形成类似力的效果的非力量的掌控”[8]。在中华文明史上,汉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字,而畲族终其历史只有民族语言,却没有民族文字,这种权力关系便经由书写符号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们可以推断,关于“陈元光平蛮”的历史记忆,最初在中原移民和闽南畲族中间以传说的形式在口头分别传承,后来因为书写符号的介入,传承于中原移民的一支以“族谱”、“方志”、“碑记”的形式被不断“强化”,最终演绎为本族群的“圣典”,而后作为“历史教科书”又不断在口头传承、扩充;传承于畲族的一支,则随着本族群的迁徙及时间的推移,渐渐被淡化甚至被新的口头叙事所替代。当然,这种历史记忆并非彻底湮灭,即便在今天,可能会以另外的方式重新被唤醒。比如,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闽南一些地方的畲族支系,至上世纪末仍有不拜开漳圣王陈元光之俗,在婚俗中也有“先带孝后结婚”的传说。[9]
在历史表述中,除“选择性记忆”外,还存在“选择性失忆”,因为“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来说,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因为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是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回忆是基于此心理倾向上,使当前的经验印象合理化的一种对过去的建构。”[10]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除去神圣的一面外,陈元光身上还有与“圣王”身份不兼容的一面。在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二中,有一段关于陈元关的较早记载:
周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令一袍绔行酒。光怒,令拽出,遂杀之。须臾烂煮以食客。后呈其二手,客惧,攫喉而吐。[1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川]清代西藏地方的瓦合山神崇拜考述
下一条: ·[何一民]清代藏、新、蒙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