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叶朗: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化时代
  作者:叶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7 | 点击数:5803
 

  文化时代,就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的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这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需求。我们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这种需求,而且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这种需求。

  文化产品从生产来说,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内容问题。例如我们的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技术、3D技术,但如果没有内容那还是空的。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与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当代、面向国际的原创力不足,还不能与日本、美国等文化产业强国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

  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能提供娱乐消遣,更重要的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美的人性。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称文化理念和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即使是商业片也不能只追求票房,不能不讲求人文内涵,因为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不能不考虑文化精神。文化产品既含有政治导向,同时也含有人文导向(包括价值导向、趣味、格调等等)。人文导向和政治导向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有的作品政治导向没多大问题,但人文导向有问题。因此,除了政治导向以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

  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实施内容战略,也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当代艺术的经典化(扎根和提升);高雅文化的大众化(融入当代趣味)。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有一个课题组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期望明年可以提供一个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文化时代,就是一个照亮中国文化的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关注。以我个人的体会,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并不怎么关注。但是进入21世纪,情况就大大改变。有人说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这可能有点夸张,但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是事实。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的朋友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中国文化表面的了解,例如中国的饮食、中国的功夫、中国的明星以及春节吃饺子、端午划龙船等等,他们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在的东西,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他们特别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真实面貌。国际社会的这种需求,需要我们去应对。这种需求,同样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需求。

  一些国际社会的朋友说,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多少还知道一点,但对中国当代的文化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是说,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不清晰、不突出。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在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介绍和传播我国当代的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中国当代文化”或“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这种中国当代文化或中国当代艺术,应当是体现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理想的,是反映整个时代的。我们要运用国家力量同时通过学术界和文化市场向国内广大群众和国际社会推荐、介绍这种当代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以及当代文化大家、艺术大家。这涉及我们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问题。这应该是我们21世纪前30年或前50年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我们当代是不是有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呢?当然有,问题是它们没有被人们足够地关注,或者说,没有被发现,没有被照亮,没有在庄重的国家舞台上展示。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相信,21世纪的时代之光,将把整个中国文化照亮——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的当代文化。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12月0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姜飞]美国文化寓言:从“大熔炉”“沙拉碗”到“织锦”
下一条: ·张志鹏:“风险社会”增加《龙年运程》需求
   相关链接
·[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中宣部等部门发通知: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文化工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