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民国文献:使用与保护的博弈
  作者:记者 陈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01 | 点击数:7384
 

  技术要改进 观念也要改进

  在某种意义上,民国文献的保护比古籍善本还要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层面,即纸张的先天不足。

  据了解,民国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为50年至100年,图书的保存寿命大约在100年至200年,大大低于“纸寿千年”的宣纸。国图古籍修复组原组长周崇润认为,民国文献用纸在原材料与本身的酸碱度上均存在重大缺陷。据他介绍,民国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制浆工艺落后,用纸多为酸性较强的化学浆纸,甚至是“马粪纸”。而古籍所用宣纸大部分在选料上采用麻或者植物的韧皮纤维,手工工艺造出来的纸张一般为中性或偏碱性,并且在制作时就考虑到了防虫、防蛀等问题,加入了中草药成分。而且,古籍成书一般还有函套在外保护,反观民国书籍的装帧则多为简易平装,书脊、装订简陋,很容易破损,时间长了,残破、掉页非常普遍。

  国图曾经成立了一个“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经过监测发现,几乎所有馆藏民国文献的PH值(溶液酸碱性)都下降到了4.5。“这个数值已接近强酸性,表明目前馆藏民国文献已全面受损。据粗略统计,发生中度以上破损的文献比例达到90%以上,而民国初年的文献更是100%受损。”高红说,“我们也曾考虑过引进国外的脱酸机。”高红介绍说,这套机械有一个真空舱,不用拆散书页,书本放入以后,依靠机械力直接压挤出水分和空气,然后挤入碱性液体进行中和反应,方便又不损害书籍,但高昂的价格仍然是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无法承担的。据了解,采购该设备至少要3000万元,还不包括后来仪器、化学药品的损耗费用。算下来,每脱酸1公斤图书需花费近140元,相当于每页脱酸需要0.5元,每100页就得50元。高红说,对那些酸化比较严重的民国图书,现在国图只能采取用脱酸纸袋将它们与外界隔离、延缓酸化的办法。“但也只是延缓而已,老化、酸化依然是不可逆的。”高红说。

  还有一个非技术因素,即版权保护给使用带来一定限制。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按照该公约的规定,著作权保护的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内。“由于年代相去不远,民国文献中不少作品依然处于保护期限内。”高红说,基于维护作者合法权益的考虑,一些图书是不能随意外借或被复印引用的。不过,高红也承认,由于民国藏书众多,截至目前,国内尚未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全国性的普查和整理,文献存量、分布与保管状况并不清楚。多数收藏机构都没有编制机读目录,甚至卡片目录因年久无人整理,也很不完备。尤其是其中的革命历史文献,因其多为非正式出版物,印数少,不易收集,其中不乏孤本,极其珍贵。“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借阅业务的正常开展。”

  此外,“学术垄断”、“地方保护”也是公众很反感的现象。近年来,国内图书馆发生过两起影响较大的事件,一次是2004年10月,时任暨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周继武“控诉”他在国家图书馆借书遭遇的重重刁难;另一次发生在苏州图书馆,2005年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在网络上发帖,曝光他为了借阅善本与苏州图书馆交涉半年而不得的经历。两个事件都引发了公众“声讨”图书馆把公共文化产品当作“垄断资源”而排斥外人的不良风气。“你说自己馆藏多,是权威,却不拿出来让公众分享,这有什么意义呢。”步平认为,“图书的核心对象是读者,只有满足读者阅读的要求,图书馆才能真正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民国文献保护 要“灵魂”也要“肉身”

  民国文献的保护如今面临着两难:是保护文献实体的“肉身”呢,还是抢救物质载体上的“灵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图就成立了缩微复制中心,对民国文献进行缩微复制,目前总体已完成近90%。在高红看来,加快微缩、数字化进度可以避免读者因借阅原件而造成的对图书的二次损害,一些人形象地称之为将“民国往事”装进“数字抽屉”。步平也竭力支持优先保存书中内容:“图书首先是精神产品,给读者提供帮助的是内容而非装订、版式。”据他介绍,他们曾帮助台湾的国民党党史馆完成了部分文献的数字化。

  不过,再生性保护本身也会给原件带来损坏。高红举例说,如果要对文献进行缩微拍摄,需要将它拆开,线装还好,平装本就很棘手,已经相当脆弱的纸张很难禁得住如此拆分,就算顺利拆开,拍摄后想让文献复原也会很难。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提供的一组数据也说明缩微并非良策。他在今年“两会”上透露,“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曾联合全国20余家公共图书馆进行微缩拍摄,国家每年投入300万元,历时10年,仅拍摄了125541种6000余万拍,远不及损毁的速度。”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古籍修复的一句名言。在一些人看来,文献“肉身”本身就是文物。但小心储存、就地修复就能拯救这些民国“宝贝”吗?据周崇润介绍,原生性保护包括各种脱酸技术、胶脆纸页修补技术等,目前广泛应用于各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保护。然而,由于民国文献采用的是双面印刷,传统的托裱手段几乎派不上用场。何况古旧文献的修复人才本来就很匮乏,很多是靠师傅“口传心授”,如果修复技术不过硬,反而会把原件“修死”。

  “加大整理出版力度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这种被高红称为“生产性保护”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专题,做展览或者出书,进而促进对文献的保护。“不过,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民国文献的命运。”

  “民国文献保护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目前已提交文化部,首先要在普查基础上,形成《全国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高红说。

  他山之石

  民国文献最大价值在“活”化

  2006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了《蒋介石日记》。“包括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民国时期敏感人物,我们曾经做过的很多研究都停留在概念分析层面,而一条史料的公布,有时候会对研究产生颠覆性影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教授杨天石曾多次查阅蒋介石日记,并据此写出《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

  据了解,除大陆外,民国文献在台湾地区也有相当藏量,主要见诸台湾“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机构,另有部分则流传至海外。譬如大批民国名人函件及口述史料就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宋子文的全部个人档案则收藏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胡汉民往来信函稿约2500多件,保存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许多有关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文献,则散落在日本或俄罗斯。不一而足。

  “在台湾借阅民国文献很容易,不存在任何壁垒。”步平介绍说,民国文献在台湾的普及程度远高于大陆。出于最大化发挥文献史料作用的目的,台湾各收藏机构善于发掘自身特色,使用新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特色专题资料库和学术成果。

  除自行缩微复制“国民政府”、“外交部”、“内政部”等重要档案及特种史料外,台湾地区的缩微制品以购买成品为主。台湾“国史馆”曾从日本外务省、美国国务院等单位购回大量有关中国档案的缩微胶片一万余条。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先后建起“台湾记忆”主题资料库、“国史馆”视听档案及数字档案;而对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要以编纂近代史研究资料为目的,汇编丛书有《中俄关系史料》、《中法越南交涉档》、《四国新档》、《中美关系史料》、《中日关系史料》等,为世人全面了解近代国际关系史、抗日战争史、国共两党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口头历史访问”项目也是台湾收藏机构抢救档案史料的重要方法,将一些有重要经历的人物口述,做成记录存档,同时搜集与之有关的回忆录、年谱、传记、日记、照片、信札等档案资料,其中较有特色的有顾维钧口述档案、张学良口述档案等。

  “他们‘赶紧于文献的救亡补遗,恢复民族自观的历史文化’的理念直接推动了整理国故。”高红说,“而较高的数字化与放开程度又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日报 2011年09月01日 08:45

上一条: ·[拓和提]日本对我国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下一条: ·珍藏家族史乘 书写平民史册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巧坭]西山永定河传世文献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第三届泰山文化与泰山文献高级研修班招生启事·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黄景春 陈杰]盘古神话辨析:以古代文献为中心
·[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刘丽萍]禹迹遍布与禹神话传说扩大的关系
·[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