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贵州:国家意志进入“非遗”专家学者谋划贵州方略
  作者:记者 黄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9 | 点击数:7016
 

  观点六:

  抢救“非遗”是和城市化、全球化赛跑

  朱伟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非遗”保护需社会土壤——要改变“政府热、社会冷”的现象。保护“非遗”不仅仅是政府、“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事,更要靠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的广泛参与。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依附在农耕文化上的大量民族民俗文化正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抢救“非遗”是和时间、城市化、全球化速度赛跑。最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了解、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年轻一代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走进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从活态变成历史记忆的危险。国人发自内心的认同本土、本民族文化才是“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土壤、空气。

 

  对话背景: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但往往出现的现实困境是,在开发的旗帜下,所谓保护,已经异化为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在保护文化的本真同时如何真正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和资源?

  观点一:

  理论跟进学术支持,防止民俗少“变味”

  余未人(民间文学专家):

  我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力量理论支撑薄弱,有的民俗节日虽然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它差不多失去了民俗的原真,只是一场场为游客而举办的嘉年华。这种趋势还在蔓延,不能不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专家介入较多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一部分,“变味”的情况少一些。因此,建议对每个项目进行专家对接,有理论的跟进,有学术的支持,有专业的指导,加强保护力量。

  观点二:

  不能把文化当成经济附庸

  翁家烈(民俗学专家省文史馆馆员省人大常委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使用文化资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同的两个方面。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与文化产业的经营性冲突时,应该是经营性让步,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却是相反,把文化当成经济的附庸,移植克隆仿古等行为,割裂了民族文化,让文化的开发变味变质。

  民族村寨是群体性承传的载体,如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代大潮和发展趋势下,保护其真实的空间。从微观上讲,相当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文化传承人面临断代,而民族村寨的拆迁,文化传承没有了载体。宏观上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农业和农事有关,没有这样的群体和属性,传统文化便很难存在。不理解这样的属性,便找不到在现代化语境下保护传承的路径。

  观点三:

  “非遗”创新不能“转基因”

  朱伟华:“非遗”创新不能“转基因”,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市场中徘徊,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工作中难以绕开的困境。市场的萎缩促使一些“非遗”走上求变图存之路。如传统表演类曲艺杂技,面对主流娱乐方式的挤压,开始“嫁接”大量流行、外来元素。其流传了上百年的独特唱腔、伴奏乐器,被现代民族、美声唱法、大量声光电来代替,佐以现代戏脚本,造成地方戏剧的西方化、歌剧化、音乐剧化。一些地方在“非遗”项目创新上走了弯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弱化甚至异化了其传统文化内涵,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一种破坏、伤害。

  观点四:

  从大文化构架寻找新的策略和出路

  王良范(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对非物质文化立法意味着国家意志进入文化,而法律作为理性的文本进入老百姓和民间要有很好的对接。

  我们必须要在更大的构架上构建文化的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这样的理念。贵州文化需要整体性保护,文化有张力,可以跨越时代,通过构造大文化和民众达成更多层面的认识和自觉,我们文化建设才可能有新的策略和出路。

  观点五:

  广泛参与是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公认

  吴建伟: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得知,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在社区里、在族群中失去功能,那就意味着失去传承,也就会自然地消失。只有依法对其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使其文化之魂,文化之神恢复活力,使各族人民重新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其文化自信,唤起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从江侗族大歌节、台江苗族龙舟节,每年成千上万的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前往参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观看和参与,是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可,更是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我价值的公信与自信。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2011-06-17 09:4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在京举行
下一条: ·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将于18日开幕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