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薛霞]多元共生理念与民族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薛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5 | 点击数:10136
 

  以共生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1、多元文化教育

  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已是时代的主体,体现在教育上多元化也是必然的趋势。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一方面着重培养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风俗、价值和信念等的理解与接受,承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消除歧视与偏见;同时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语言、宗教等的理解与接受,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养成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本土意识。如上海共康中学(藏汉合校的寄宿制学校,藏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73%)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努力构建以 “国家意识”教育为重点、以“文化认同”教育为突破口、以“学校文化-民族文化-祖国经典文化”为主线的民族精神教育框架,通过民族知识大奖赛、藏文书法和朗诵比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的教育。为满足藏族学生的需求,学校订购了藏文期刊和书籍,开展具有西藏传统文化特点的节庆活动。组织学生每天收看西藏卫视的新闻节目,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西藏时事,关注家乡变化。

  2、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被列为地方课程的重要专项。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小学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观念。

  上海回民中学是上海唯一一所以招收回、藏、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完全中学。目前,回民中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学校坚持开设《民族常识》等特色课程,编撰“民族团结教育系列丛书”。 学校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材料有《我国少数民族简介》、《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名人简介》、《少数民族历史政权简介》、《我国少数民族基本资料》、《少数民族文化资料汇编》等,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各民族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3、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就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即两种语言文字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在我国比较普遍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指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或者义务教育阶段,享有本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言文字的教育权利。1951年全国第一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中学的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言教学。有独立语言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应按自愿原则采用汉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一种语文进行教学。”据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民族中小学使用21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展双语教学,接受双语教育的在校生600多万名。全国各民族地区和各民族学校、中小学先后建立了一大批双语学校和双语班级。实施双语教育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而且还有利于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达到不同的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对话。      

  4、地方课程开发

  1999年,我国在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即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国家课程体现的是文化的统一性即一体化,地方课程凸显的是文化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彰显的是文化的个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民族地区学校纷纷开设地方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凸显民族特色,为多元一体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各类中小学相应采取了开发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依托学校大型活动或常规活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措施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服饰、建筑、民族工艺、传统体育等写进教材;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积极创造条件把节庆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还将那些掌握了“民间绝活”的老艺人请进学校,让学生广泛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动。让学生有亲近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如上海回民中学特别重视民族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多样化的、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现已开设了几类校本课程:民族知识类:民族知识概要、民族习俗研究、民族分布与文化概要、长江诗话、回回识宝等;民族体育类:蹴球、毽球、陀螺等;民族艺术类: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欣赏等;语言类:阿拉伯语等。其中很多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回回识宝》课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文化知识,阿拉伯语课以《一千零一夜》等经典故事为素材,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富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了民族常识,充分发挥了民族教育“双重性”的作用,对主流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6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间艺人推非遗进课堂
下一条: ·甘肃唯一设唐卡专业中学在课堂中传承藏文化
   相关链接
·民间艺人推非遗进课堂·[欧群慧]使人远离家乡的傣族乡村学校教育
·敖包山下百花争艳·教师建言《玛纳斯》列入小学一年级教材
·[钟宗宪]论民间文学的学科认知与研究方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