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祝勇]西方东巴文化研究鼻祖洛克:中国形象自他扭转?
  作者:祝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0 | 点击数:7924
 

  实际上,在洛克之前,在藏彝走廊中穿梭的西方人已经络绎不绝,其中包括植物学家金登·沃德、乔治·弗瑞斯特、冒险家亨利·奥尔良等;英国的H·R·戴维斯少校在1894至1900年间曾四次到云南进行徒步考察,对云南的地理与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金登·沃德和戴维斯少校早在洛克之前就探访过木里;1916年,法国东方学家大卫·妮尔从滇西北一个小村庄出发,开始了她在西藏高原上的朝圣之旅,并在日喀则受到班禅的接见,1918年7月至1921年2月,她在青海塔尔寺潜心研修佛学,1921年,她试图从康定进入西藏,6月,在她的义子庸登喇嘛陪同下,化装进入西藏腹地,她的名著《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就是在此间完成的。

  这些,都不能阻止洛克在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吉尔伯·特格多斯文的信中,充满自信地写,“没有一个白人在2月末月蚀时曾踏足过木里王国。”他在文章中时常强调,他到达了白人从未涉足的地方。这也许是那个时代所有西方地理与人文发现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在他们意识中,无论“新大陆”,还是“香格里拉”,都是被他们“发现”的,而实际上,在他们“发现”之前,“香格里拉”早已存在了无数个世纪。

  正是洛克发自横断山脉地区的报导,引起了一个名叫詹姆斯·希尔顿的美国作家的注意。1931年,他完成了一部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的许多素材,都取自洛克的报道。尽管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什么事都没有做,但从人类精神史角度看,它却歪打正着地留下不可回避的印记。这一年,日本正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占领山海关,向华北进犯。国民党军队以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灵活运用前几次反“围剿”中的经验,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在黄陂、草台岗战役中歼敌近3个师,俘敌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边区连成一片,红军迅速扩大到8万多人。5月22日,在蒋介石、汪精卫授意下,何应钦派熊斌为中方首席代表,与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在塘沽仓库楼上谈判。31日,中国代表同意了日方提出的停战协定草案,一字不改,正式签署了《塘沽协定》。此时,《消失的地平线》在美国刚刚出版就引起轰动。小说主人公康韦等四位西方人被劫机者带到一个神秘区域——香格里拉的蓝月山谷,意外目睹了一个货真价实的人间乐园,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幸福山谷”,是惟一未被污染的地方,仍然保持着天堂般的纯洁与爱,它同时具有完善的物质文明。《纽约时报》评论说:“西藏历来被视为众神的高原。在这个离天空最近——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香格里拉。本书讲述了进入这片乐土的惊人的故事,并已成为绝对的经典。”这本小说发明了一个崭新的地名——“香格里拉”,从此,这一虚构的地名逐渐变成强有力的事实,以至于亚洲腹地的许多地方,都自告奋勇地宣布为“香格里拉”。

  在1900年庚子事件后被严重妖魔化,变成野蛮、落后、肮脏、污秽的象征的中国形象,在神山的照耀下被彻底扭转。在这块兼具了神性的光芒与世俗快乐的地方面前,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反而显得浑浊和卑琐。无论是在战争阴云密布的1930年代,还是物质主义喧嚣的后工业时代,人类都患上一种集体妄想症,想逃避现实,寻找一个精神安乐窝。洛克与詹姆斯·希尔顿联手为人类奉献了一剂良药,为那些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安身的精神流浪者提供了一个纸页上的家。

  几年之后,在洛克的启发下,斯诺穿越层层封锁线,前往共产主义的大本营延安,对毛泽东进行直接采访,更向世界展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红色中国形象。

  补白
  洛克以前的中国形象

  中国形象进入西方文化,从“丝人国”的传说到18世纪“中国潮”,直到20世纪,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从不同角度将中国理想化,并赋予理想化的中国形象以不同意义。

  文艺复兴时代西方人开始在乌托邦视野中塑造中国形象,地理大发现,使中国更多地出现在传教士、探险家的日记、回忆录中,《利马窦中国札记》描绘的中国,似乎具有了理想国或乌托邦的一切特征。

  但在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之遭遇传到西方时,中国形象渐渐在西方开始黯淡,西方人更多用“停滞的帝国”来形容他们眼中的中国。加上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与西方传教士的冲突,1900年庚子事变后被严重妖魔化,中国形象在西方人眼中跌至谷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晚报 2011年06月10日 17: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段宝林]追忆王瑶先生
下一条: ·富育光:用1200万字留下历史的足迹
   相关链接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杨杰宏]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
·[许多多]东巴、达巴创世神话中的数字·[杜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东巴文化的当代生态变迁
·纳西·日月之境:祭天法祖的信仰生活·[杨杰宏]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张旭]数字化东巴经典 打造国际共享平台·[喻遂生]东巴经的解读已成为学科发展瓶颈
·[杨杰宏]“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杨杰宏]多模态文本
·纳西族东巴经典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创建中的东巴村:文化遗产保护在民间
·“发现云南九十年”名家讲堂开讲·[和少英]浅论藏文化与纳西文化之交汇
·探寻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文(图)·[李敏]我国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概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