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乡村博物馆珍藏的记忆:“在那里,让人有了根”
  作者:记者 刘成友 庞革平 谢建伟 杨彦 杨雪梅   摄影/图:刘成友 庞革平 杨彦 杨雪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19 | 点击数:12005
 

 

 


山东青州南张楼村民俗博物馆

“在那里,让人有了根”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山东青州城东北20公里处,9年前,一个村子办起了民俗博物馆。这个村叫南张楼村。

  建在村里的博物馆注定是孤独的。不过,68岁的看门老人袁崇武说:“才建好的那几年,一个星期都开不了几次门;这两年不一样了,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500多件“宝贝”让人大开眼界

  南张楼村的民俗博物馆,坐落在村东南新建的一套三进四合院,青砖红瓦,挑角飞檐,门上写着“青州市民俗博物馆”,是当地唯一一家民俗博物馆。原村支书袁祥生介绍,南张楼村有1000多户人家,4000多口人,400多年的建村历史。刻在博物馆墙上的《南张楼赋》,清楚地介绍了村史:“南张楼村肇基于元代之始,勃兴于明朝之初,绵延七百余年,而繁盛于当今之世,古属齐国北海郡统驭,今归青州何官镇管辖。”

  馆里有500多件乡村“文物”,让人大开眼界。这么多“宝贝”,大都是从村民家里征集来的,每一件展品下面都有一个小标签标明捐出者的姓名。展品共分为旧生产生活用具、农村生活用品、农村文化用品、农村婚丧嫁娶用品四大类。有宋朝装鸡蛋用的土罐,也有明清、民国时期的纺车、官帽盒子、地方戏服装、字画、瓷器等。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展品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按生产过程有序、配套摆放的。比如农业生产用具展室,由犁、镢、耧、锄、镰、石磙、瓮等工具的摆放顺序,就能看出过去的农业生产过程,无意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农业课。

  在农村文化用品展区,有一张光绪年间的兄弟分家契约,引人注目。绛红色的契约用绫子装裱过,上面写满了工整、娟秀的小楷字,写明了当时的分家规则,以及分家内容,面面俱到。

  袁祥生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元朝的大青石马槽,3米多长,上边刻着“大德七年”,这是唯一有铭文记载的文物。

  其他有时代印迹的“宝贝”,包括红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革命样板戏戏本、老式电话机等,都是村里老人用过的东西。

  “再过几年,这些工具就很难找了”

  袁祥生说,建民俗博物馆的初衷,就是要让南张楼村的年轻人了解村庄的历史,懂得先辈创业的艰难,从而珍惜今天的生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南张楼村就成为德国巴伐利亚州某基金会与山东省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试验村。作为村支书,袁祥生也多次去德国参观考察。除了看农田、农场,他看过比较多的是德国人的家庭博物馆。一个德国朋友,家里放着他父辈用过的沙发、生活用具,特别是养马的装备,都保存得很好。在另一个家庭博物馆里,主人自豪地介绍一架他爷爷用过的狗拉雪橇。

  叹服的同时,袁祥生很自责:南张楼村的文化遭到三次人为的大破坏:第一次在1958年,他还年幼;第二次在1966年,他带头“破四旧”;第三次在1976年,他当上村支书,带头扒老屋……

  袁祥生说,村里早先有条“铁胡同”,是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全是砖木结构,青砖蓝瓦,非常讲究,可惜毁在上世纪70年代。如果保存下来,还用现在花100万元建博物馆吗?

  建博物馆时,缺一部上世纪50年代用的双轮双铧犁,后来邻村一位老大爷捐献出来。马拉轿车,实在找不到了,最后花钱买来一部。还有一个300多年前的巨型马车轮子,一圈圈铁钉锈迹斑斑,但木制车轮仍然结实浑圆,没有变形,不由得让人感慨当时匠人精湛的手艺。本来整架马车都有,但村民没有当回事,当柴火烧了,只剩下了轮子。

  袁祥生感叹说:“现在建博物馆,还能找到水车、水机子、木犁、风车、木织布机、木打绳机这些工具,再过几年就很难找了。”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从设计到布展,民俗博物馆得到了青州市博物馆的支持。博物馆因此命名为“青州市民俗博物馆”。

  “有了可以触摸的根,人们就不会轻易离开”

  袁崇武老人掌管着博物馆大门的钥匙,每年可以得到村委会的5000元补助。他介绍,博物馆的主要参观者,是来南张楼村考察学习的学者和干部群体。由于德国在南张楼村搞的土地整理项目,每年都有大批学者和干部来这里一探究竟。民俗博物馆成了必到之处。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学者,这个博物馆就是目的地。甚至,有的会议干脆放在这里开。

  附近村的中小学生是博物馆的年轻观众。孩子们看着眼前的器物,似乎熟悉,又显隔膜;似乎亲近,又很遥远。袁崇武说:“别看这些孩子都是农村长大的,但是要准确地说出每件物品的名字,那可真难为了他们。但是,总得让孩子们了解先辈们的生活。”

  博物馆建成后,项目组德国方面的新负责人兴致勃勃地参观,在留言册上挥笔写下:“漂亮的村庄里,有一个漂亮的博物馆。”另一位德国专家看过后则说:“它像使人有了根。有了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根,人们是不会轻易离开的。”

  相对于热热闹闹的南张楼文化广场,偏居一角的民俗博物馆是孤独的,略显冷清。袁祥生说,随着人们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视,来这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不过,不管看的人多不多,它就在那里。”老袁意味深长地说。

  是的,它就在那里。村乐队的,扭秧歌的,凡是在广场上活动的人,都能看到它。间或有老人领着小孩子来玩,好奇地摸摸这、问问那。南张楼民俗博物馆,已经与村文化中心、绿化过的文化广场,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坐落在那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18日 07: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海涛]云南少数民族祭祀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下一条: ·[刘红]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原因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徐宝成]明清易代:惠世扬形象的多维建构·[王明欣]关于民俗博物馆发展的建议
·[户晓辉]民主化的对话式博物馆·同行多走动 馆藏活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博物馆联盟筹组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冯骥才:《平安夜》的民间记忆和历史记忆
·南京民俗博物馆:“非遗周周学”·[陈雪莲]东河戏、钟谷及古村民间记忆
·几多民俗几多乐──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张怀群]民间记忆田野调查没有完成之期
·[李彩萍]试析民俗文物与民俗博物馆的功能·[杨书娟]浅析民俗类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张素英]山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东北民族民俗馆迎“挑刺”专家学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