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故事大王”谭振山
  作者:记者 曹雯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3 | 点击数:5948
 

  体味

  讲故事也能讲出民族个性

  谭老说,讲故事就是咱东北农村老百姓的一个乐子,没事儿大家就扯一段儿。

  《中国民间文化》一书中对此有更为系统的解释:“民间口承叙事,所指便是民众的艺术叙事,是广大人民集体创作、口头承传的一种语言艺术,是运用口语的形式叙述故事,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晨报:您总说讲故事就是没事儿扯一段儿,可您不像把讲故事当扯淡的事儿。

  谭老:讲故事就是闲着没事儿玩儿的,我是特殊爱好这个。就像唱歌、画画,都是闲着玩儿的,但是有人就特别好,就会成歌唱家、画家。

  晨报:于是您就成了中外有名的故事家。(笑)您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就知道这也是一种文化吗?

  谭老:不知道。(我觉得)就是农村人,没什么玩儿的东西,没事儿大家凑一起,就扯一段儿。

  晨报:现在您和您的故事都参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现在您知道这是一种文化了吧?

  谭老:知道。1988年给我的故事出书时,就知道了。后来1992年,又被请到日本去讲,我知道,这还是门大学问。

  晨报:什么样的大学问?

  谭老:这些故事就是咱们这农民的文化、农村的风俗。外国人都研究我们的风俗。像那个日本的远野市市长,他听了我讲的故事,就说:“你们中国是文明国家,你们自古,小孩儿听的故事都是教人向善、知恩图报的。”

  晨报:您是说,这种民间文化可以体现我们的民族个性,是吗?

  谭老:对,你们文化人会说。(大笑)

  晨报:您读了几年书?

  谭老:6年,小学。

  晨报:然后就一直做农民种地吗?

  谭老:哦,年轻的时候,闹日本,总打仗,乱。我经的事儿也多。20岁的时候被日本兵抓去当过宪兵学员,后来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回到家,当了村里的文书,后来又当了会计。

  晨报:被抓当兵的日子很苦吧?那几年您听不着故事,也没人听您讲故事吧?

  谭老:讲,也讲啊。(哈哈笑)在日本人手底下,吃不饱。那时候我总给一起的学员讲笑话,讲张秀才吃包子。

  未来

  “故事大王”谁来传承?

  谈到口头文学的将来,谭老有些沉默了,他说现在听故事的人少了,讲故事的人也不多了,但是这些东西不能丢,人这心里,总要有点东西,叫精神吧。

  晨报:现在我们努力申请谭振山口头文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看这份遗产有人会继承吗?有人愿意继承吗?

  谭老:会。老东西不能丢。

  晨报:您有5个儿子,13个孙辈的孩子,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跟您学故事?

  谭老:四儿子挺喜欢讲的。

  晨报:其他人呢?

  谭老:(停了片刻)现在听故事的人确实少了,讲的人也不多了。

  晨报:问个您可能不爱听的问题,您觉得您以后,还会有人讲这种故事吗?我是说,这些故事会不会慢慢失传?

  谭老:没人讲就真成遗产了。(哈哈大笑)但是这些东西不能丢。现在都出书了,一所大学也很快要出一本我的故事集。

  晨报:您觉得记住这些老故事有用吗?

  谭老:要说有用,听了也当不了什么用。可人这心里,总要有点东西,叫精神吧。老话儿说,“德为本,财为末”。

  现在一些电视剧把历史都改乱了,小孩儿都不知道真的历史什么样儿了。农闲的时候年轻人都干什么呀?就是打麻将。赌能离人心啊。

  晨报:您不喜欢打麻将吗?

  谭老:我不会玩儿,我看过,我觉着那东西就是教人怎么算计别人,怎么给别人拆台。在那些故事里,永远也没有教人算计的东西。这些老传统,就是科学再发达了,也不能变。

  一生不赌、不吸烟的谭老,一生的乐趣都在讲故事上了。虽然听的人少了,讲的人更少了,但是老人笑着说:“老东西总有过时的时候,过时就过时了。只要有人记着,有人心里还装着那些老传统的精骨儿,就好。”

  似乎,这位只读了6年书的耄耋老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深的理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华商晨报 2005年09月23日08:43

上一条: ·谭振山·故事大王
下一条: ·[毛俊玉]寻访最后的歌者:谭振山的“一千零一夜”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