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学者张颐武:文化失地能“抢”回来吗?
  作者:记者 周怀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8 | 点击数:6727
 

  【谁来护卫文化传统】

  重建文化传统,就有一个推广和护卫的问题。在传统社会中,有固定的士大夫阶层去做这个工作,在几千年的文化流传之中,他们是社会价值观的提供者和维护者,他们提出价值方向,并让这个价值方向变成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

  但在现代,社会和阶层都发生了变化,士大夫阶层已经消失,现代知识分子虽然也参与社会评论、提供意见,但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古代专门提供社会价值的士大夫完全不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也是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来,并非从整个社会而来。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提出和实现已经不适用古代的方法了。

  那么,现代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和西方一样,现代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应该是社会各个领域、各类人士共同参与,用公共讨论的方式去达成一个相对共识,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一个表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的意见和观点也同样很重要,普通人更多的是从个人的底线出发,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知识分子不仅仅有个人的底线,他还有自己专业的知识,这让他的一些意见有更为深入一些的可能。例如法律学家可以从法律的角度、社会学家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形成专业的观点,以供社会参考。

  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正是这种相对共识,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方向,形成社会潮流。在这点上,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是不同的。

  【如何收复文化失地】

  重建文化传统,这个命题其实有两部分。形成共同的意识是一部分,在这一点上,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共识。另一部分是如何把这种共识变成具体的行动?

  首先要做的,是知识的普及。大家都觉得应该恢复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公众在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够。形而上方面,古人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儒道释法墨等学说的具体概念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普及工作。教育层面,小学中学大学,是不是要有更多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社会层面,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做经典的解释、传播工作。让人们真正了解古人的思想,了解古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

  其次要做的,是对传统的拣选。近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中国公众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古典文明转变到现代文明,全世界各个文明都曾遭遇过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哪些传统是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是对我们有用的,哪些又是无用的?这需要拣选,找到可用的,适应我们现代生活的价值和习俗,中断的可以找回来,仍旧延续的可以发扬光大。

  因此,不管这些东西是文化的失地也好,是道德的重建也好,都需要大量具体的工作,现在的情况是价值诉求远大于文化传播,大家都觉得道德沦丧,都觉得文化失落,但是一方面还要审慎地评估,另外一方面也更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工作,而不是去争抢、去抱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晨报 2011年04月07日 08:03

上一条: ·延长春节假期果真“一石三鸟”?
下一条: ·江西日报:中国童话需打“预防针”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南京:让传统文化“携手”现代科技·[柯雨昕]旅游背景下村庄文化变迁
·“为多彩 添华彩”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