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冯骥才委员:文化不能产业化 文化的事交给文化人做
  作者:陈祥蕉 张爱存   摄影/图:卢慧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15 | 点击数:9380
 

  让人文知识分子参与更多领域

  南方日报:说到把文化的事情交给文化人来做,之前你也提到过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问题。你觉得他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位置,如何发挥他们的能量?

  冯骥才:人文知识分子在一个国家的建设中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冲破文化大革命时的思想禁锢,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社会的巨大转型中,知识分子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当整个社会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时候,知识分子就弱下来了。我觉得更多的领域应该让人文知识分子来参与。如果他们的声音够强,可能就不会出现“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人文知识分子最知道我们五千年的精华是什么,也知道什么是我们文化的真正繁荣。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依靠我们文化界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南方日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专家研讨会、专家论证会。

  冯骥才:有些地方有时候请专家论证,实际就是走专家的过场,不是真正听专家的意见。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绝大部分的文化遗产后面并没有专家,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过去我们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是生活文化,它从来不是一个学术的对象。现在进入了学术领域,把它作为人类学的、民俗学的、文化学的、历史学的、美术学的等等的时候,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过去没有专门的专家。一旦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了,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在很多地方因为产业化,认为非遗就是一种资源,就往市场推,认为推了就是保护,推了就是发展。

  要保留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南方日报:前段时间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冯骥才:《非遗法》首次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更加充分和鲜明。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也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非遗法》我们知识界呼吁了很多年,有点姗姗来迟,但是有比没有好。

  文化遗产的终极保护是全民保护,只有人民觉醒了,开始热爱自己的文化了,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状态的文化基因,才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依赖口传心授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分钟都在消失,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已基本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保护体系。接下来,专家学者必须思考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不是文化舞台下的观众,只是看热闹;我们要像医生一样,永远盯着文化的病灶,这是我们最主要的责任。

  南方日报:目前让你担忧的“病灶”主要有哪些?

  冯骥才:传统的手工文明变成了现代的、工业的机器文明。文明一改变,文化的本质又发生了变化。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如果文化的内涵没有了,实际文化的地域性没了,成了一个商品的、包装性的东西,这将是文化的最大损失。

  文化的责任是使人们精神幸福

  南方日报:这次“两会”,大家都很关注“幸福感”的话题,对于你来说,你从哪些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冯骥才:人的幸福是立体的、多方面的,有物质的幸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生活比较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迅速提高,我们享受了越来越多的充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下面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精神,我们国家现在富起来了,而且是迅速地富起来了,我们有信心越来越富,但是富到哪儿去是一个大问题。

  文化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使人们精神幸福。所谓文化最终还是享受社会文明,文明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种种心灵的东西。还要享受非常好的艺术作品,有创新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陈祥蕉
  实习生 张爱存 摄影 卢慧明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3月11日 09:36

上一条: ·[廖明君 张士闪]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
下一条: ·生物传统知识保护应跨入惠益分享阶段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