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孙晓舒]从落寞到新宠:中国影视人类学80年变迁
  作者:孙晓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5 | 点击数:11565
 

  本土体系的逐渐建立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影视人类学逐渐回归正规,走向成熟。对影视人类学理论的讨论增多,专业论文集问世,如《影视人类学论文、译文和资料选编》、《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论文集》等。学者除了讨论影视人类学影片的拍摄目的、方法、原则、技术外,还探索了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人类学与区域文化结合问题,人类学影片的专业特色等。从1990年代起,我国一些高校逐渐开设影视人类学课程,这些教学活动为培养中国的影视人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影视人类学作品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引起强烈反响。学者们在消化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田野实践,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影视人类学体系。

  研究与应用有机结合

  1990年代中期至今,国际学术交流增多,应用转向独树一帜,影视人类学的学术地位被普遍关注。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与德国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合作在北京组织“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后成立“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并在接下来的10年内举办了4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借助国际会议的平台,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始合作拍摄影视人类学影片,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与此同时,影视人类学更多地投入到了应用研究,拓展了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庄孔韶提出的“不浪费的人类学”是多手法推进学术研究作品多样化的努力,其中包括重要的照片和动态录像手段。而《虎日》等影片的意义在于人类学家以此为契机已经在应用人类学的工作中找到了纪录片的专业化倾向,随后中国影视人类学家继续在公共卫生等领域拍摄了十数部影片,以人类学的特定理论——例如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察理论和人类观察的整体论等——直接指导和建议健康教育与疾病防治的工作过程。因此,在理论方面,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将影视人类学作为田野调查的辅助工具,而要确立它的独立地位,强调影视话语与书面语言同等重要。如是,影视人类学的学院式研究已经和应用性工作结合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结合中国人类学史,反观中国影视人类学8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才给影视人类学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1979年以后,作为分支学科的影视人类学同整个人类学一样经历了“重新恢复和再度发展时期”,而人类学整体的发展也反向促进了其分支学科的繁荣。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呈现手段和表达方式,影视人类学凭借直观、独特的图像和影视表达不仅能够通俗易懂地向公众传达、阐释人类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为人类学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同时也能够在学科内部引起研究者极大的兴趣,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宠。因此,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以及整个人类学学科取得长足进步这个语境,也只有置身于这个话语背景之下,我们才能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11-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邓婉莹]“捣药”与“蚀月”
下一条: ·Introducing China's Nuosu Culture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记忆|1980年的塔尔寺灯节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余玮]关于“传说”概念的辨析
·[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鲍江]民族志电影:在学术与艺术之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