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邓婉莹]“捣药”与“蚀月”
——月中蟾蜍漫谈
  作者:邓婉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14797
 

  不过,仙人化蟾,毕竟不够“雅驯”,传世的《淮南子》将此结局删去,蟾蜍的地位逐渐动摇,从嫦娥化身降为月中灵兽。汉代画像常以日月相对,日中绘三足乌,月中则为蟾蜍,有时加上兔子,但还是以蟾蜍为多。《五经通义》云:“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汉代经学与阴阳五行之说结合,有神学化倾向。月有圆缺,阴阳相变,兔子便顺理成章地入主月宫。兔子被视为阴性象征其来已久,《尔雅·释兽》:“兔子曰娩。”一般认为月中玉兔的传说来源于印度佛教故事,其实未必,《灵宪》言:“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蛤兔焉。”蛤即蟾蜍,人们对月亮上阴影形状的自然联想,加上蟾蜍与兔子本身的象征意味,两者被挑选进月亮神话体系,不足为奇。

  蟾蜍作为五毒之一,其因神秘性和生物特性,也常常和道家炼药、术法联系起来。古《道书》言:“蟾蜍万岁,背生芝草,出为世之祥瑞。”五月初五的蟾蜍更有诸多神妙之用。大概正因如此,蟾蜍也常常作为西王母跟前的仙兽,在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不过在此时,捣药的活已经开始被玉兔取代,蟾蜍则沦为抬药钵的下手。东汉乐府《相和歌辞·董逃行》云:“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蟾蜍更成了被捣的仙药,晋代葛洪《抱朴子》中也说“仙药一曰蟾蜍,即肉芝也”。仙话中的万年蟾蜍自然非普遍所见,不过联系现实,蟾酥确是一味珍贵药材。傅玄《拟天问》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全然不提蟾蜍,白兔捣药的身份被普遍认可,“蟾蜍捣药”已被遗忘。在唐人诗句中,蟾兔还经常并提,用来指代月亮。唐代古镜的图案中,月桂之下,捣药的白兔旁边还偶尔可以看到蟾蜍的身影。随着月亮传说体系的进一步扩充,人们对月宫的美好向往,蟾蜍终于被请出了仙话,广寒宫中,只剩下嫦娥,玉兔,吴刚和桂树。

  月食在科学未明时,被人们想象成外物吞食月亮所致。在民间,素来有天狗食月的传说,其实在最初,冠以“蚀月”之名的也是蟾蜍。《史记·龟策列传》引孔子语曰:“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此为褚少孙所补,是否是圣人古语,可信度打了折扣,但至少在汉代,“蟾蜍蚀月”说已经盛行。《淮南子·说林训》言“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如李白《古朗月行》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同时开始多了指责的意味,李朴《中秋》诗云“妖蟆休向眼前生”,卢仝《月蚀》更是直接质问,“传闻古老说,蚀月虾蟆精。径圆千里入汝腹,汝此痴骸阿谁生。”宋人的诗歌中也多将月食归于“蛤蟆精”之过。

  天狗食月的传说,一般认为来自目连救母的变文,其在唐代已经流传,有目连之母化为恶狗追食日月的情节,可能民间传说便由此而来。然而除此之外,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天狗”,或为《山海经》中的怪兽,或为天上星宿名,和月亮并无直接的关系。如《史记·天官书》载:“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至地,类狗。”卢仝《月蚀》言“天狗下舐地,血流何滂滂”,虽然形容得栩栩如生,却与蚀月并不相干。不过,天狗在人们心中,已打上凶恶的印记。清乾隆时编纂的《协纪辨方书》卷四引《枢要历》曰:“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宋史卷二百六录有《选日枢要历》,不知是否此书。至于明确提到“天狗食月”一说,要到清代后期。此后,通过五四诗人的新诗广泛传播,如郭沫若著名的《天狗》,天狗食月的传说进一步深入人心,蟾蜍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虽然与月亮的关系越来越远,蟾蜍在民间的信仰并未消失。一方面,与月亮相关,衍生出蟾宫折桂的典故,一直流传到今日。月中有桂,在汉画中已出现,沈约望秋月之诗有句曰“桂宫袅袅落桂枝”,隋唐以后科举取士,蟾蜍和月桂一起,又被赋予新的涵义。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卻诜对策东堂,自云桂林一枝也,自唐以来用之。”桂下有蟾,古人常将砚台做成蟾形,便是寄托了高中的理想。

  另一方面,在道教传说中,出现了“刘海戏金蟾”,随着故事的不断演绎,金蟾和财富联系在一起,这也解释了为何蟾蜍其貌不扬,却是雕刻、绘画的常见题材。为了强调金蟾与普通蟾蜍的不同,多以三足的形象出现,可能也是对遥远时期日中“三足乌”的一种呼应。就这样,蟾蜍一步步从月中捣药的灵兽,变成了人间庇佑仕途、送财积福的祥物。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2009-10-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从军]画像石中的“玉兔捣药”
下一条: ·[孙晓舒]从落寞到新宠:中国影视人类学80年变迁
   相关链接
·[孟令法]“钱”的“诱惑”·[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王鑫]天狗与日月食·郑土有:《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
·[黄景春]神话、仙话与“五行"观念:火浣布的叙说·[韦凤娟]魏晋南北朝“仙话”的文化解读
·[刘晓峰]端午与蟾蜍·[何彬]论中日正月食品的象征意义
·[钟敬文]蟾蜍、兔子和嫦娥[1]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