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朝戈金:构建多元文化社会
  作者:朝戈金   摄影/图:梁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6 | 点击数:7097
 

  有人说多元文化政策和操作可能并不总是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那么人类社会为什么还要强调这个理念呢?有人总结出下面七个要点,说为什么我们要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精神创造性的一种表达,它本身就具有价值;

  二、它为平等、人权和自觉权的原则所要求;

  三、类似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以帮助人类适应世界有限的环境资源。在这一背景下多元性与可持续性相联。我记得我看过一个采访里面提到,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有微妙的耦合关系——在植物和脊椎动物最为丰富全世界20多个国家,有17个国家的语言超过50种。这说明文化不完全是一个人为的产物,也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有复杂的关联。

  四、文化多样性是反对政治和经济依赖于压迫的需要;

  五、从美学上讲,文化多样性呈现一种不同的文化系列,令人愉悦。我们有无数个例子,我们看到少数民族春节晚会上的演出就可以看到。

  六、文化多样性启迪人们的思想;

  七、文化多样性可以储存好和有用的做事方法,储存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引自UNDP《世界文化发展报告》1998,第3页)。

  文化多样性,如果说在道理上是正面的,积极的和有前景的,那么,在应对文化多样性的局面时,历史上的国家和今天的国家通常都采取什么做法?就是两个做法,并得到两种结果。

  一是同化:试图建构单一的居于统制地位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这必定会导致损害文化自主权,这些做法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还会导致紧张的局面。而且从长时段考察代价巨大,后患不绝。我们在帝国主义的时候反复看到过去,这些旧手段不仅无效而且导致问题加剧。在今天它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民主政治、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趋势。

  二是多元化:尊重和认可多元化,这必定对推进社会公正,尊重文化权力。这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也会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社会对多元文化和文化遗产思考中,有几点应当注意:

  第一,强调文化是人类这个物种所“共享”的,不特别强调文化所谓“原产地”和“本真性”特征。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第二,考察“文化多样性”在不同国度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为许多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国民构成等方面彼此差异很大。环境不同,推行多元文化的政策,做法自然不同。把学理性的思考与付诸实践二者相结合,总结经验提炼智慧。国际社会和学界这些年没有寻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和推行某种文化多样性的“范式”或“样板”。

  第三,讲差异性也讲统一性。因为差异可能是由时代造成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生态环境造成的,比如农耕等等。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具有强烈统一性特征,讲同也讲异才符合辩证法。

  回到中国问题上,中国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宏伟壮丽景观。所以,对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是我们文化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过值得注意是,最近有些人强调民族政策,强调民族特点会不会导致族群间的疏离感,削弱团结。我们看到2004年开发计划署年度报告中就有对这些质疑回应,可见持有这些看法不仅在国内,国外也有,不光今天有,以前就有。所以,引用该报告中的话来说:

  鼓励多样性并不排斥忠诚和国家统一;多样性并不是剧烈冲突的根源;鼓励文化自主权并不是传统主义对人权的排斥和拒绝;某些文化集团并不比另外一些集团更成功;多样性并不妨碍人类增长和人类发展。

  最后,说一点在推行文化多样性政策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间存在着的关联性。简单说,第一,非遗也是文化多样性生动体现;第二点非遗仍具有社会功能和活力,不能简单与西方文明捆绑在一起的所谓的“现代科学知识”所取代;第三文化整合效用和同化进程,往往是脆弱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消亡的原因,所以制定和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第四,认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民主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谢谢大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2010年11月11日 16: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朝戈金: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
下一条: ·大众讲坛开讲中式服装与汉服运动
   相关链接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罗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与认同重塑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董晓萍]跨文化大学教育:非遗与多元文化·[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包海青]论多元文化语境与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兴起·波兰:将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重心
·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第一届文化共生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讨班召集书·[吴新锋]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多元文化图景
·[陈连山]论神圣叙事的概念·创新传承 发掘孝文化当代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软实力建设
·[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朝戈金]钟敬文“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的再认识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理论创建·7部少数民族电影参加世界民族电影节
·[吴新锋]奉献与乡愁·曾维益:多元文化下的白马(氏人)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