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施爱东]兔儿爷新春凑热闹
  作者:施爱东   摄影/图:小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1 | 点击数:10220
 

  ■你拜月光马,我拜兔儿爷

  中秋拜兔儿爷的习俗大概形成于晚明时期。有个叫纪坤的诗人于1630年写了首中秋诗,诗序说道:“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我们能找到的明代记录就这一条。

  晚明的“儿女拜兔儿爷”习俗应该还在形成之中,同期甚至稍后的明代文人著述中,说到中秋拜月,均未提及兔儿爷。刊于1635年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人们祭拜的主要对象是月光菩萨,玉兔只是菩萨殿下一名普通员工,这与汉代以来的玉兔身份是一致的。

  成书于明亡之年1644年的《北京岁华记》也说:“中秋,人家各置月宫符像,陈供瓜果于庭,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符上兔如人立,饼面咸绘月中蟾兔”。可见明末的玉兔主要还是平面形象(月光纸),其立体形象(泥抟兔形)还没有成为主流。男女都要肃拜烧香,第二天早上再把月光纸烧掉。

  到了清代,随着兔儿爷的盛行,祭月仪式中性别年龄的分工也变得更加明确清晰。首先是男人从仪式中退出。月亮属阴性,月亮神是太阴星君,男人拜月,易致阴阳不谐。“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渐成惯习。

  其次是儿童分流。清代妇女继续拜月光神马,儿童则另拜兔儿爷。正如方元鹍《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这样,在儿童世界中,玉兔就从月光纸上的次要角色转变成独角戏中的唯一神偶,作为主神的月光菩萨从兔儿爷身边退隐了。很显然,这是一次“神职下放”的政治体制改革。

  从一些清代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祭拜兔儿爷的情景:兔儿爷高坐案中,前面摆着月饼、西瓜、石榴、桃子、莲藕、鸡冠花等物什,儿童屈膝向其行跪拜礼。“那对鸡冠花儿,算是月亮的娑罗树;那两枝子白花藕,是兔儿爷的剔牙杖儿。”(《儿女英雄传》)还有儿歌唱道:“自来白,自来红(月饼),兔儿爷,摆当中。毛豆枝儿乱哄哄,鸡冠花儿红里个红。圆月的西瓜皮儿青,月亮爷吃得哈哈笑,今夜的月光分外明。”

  玉兔与月亮同属太阴,代表女性。这一点,从民间婚俗中的“蛇盘兔”,以及色色婚联“喜对良宵玩玉兔,笑同佳婿赏金龟”就可以看出来。可是,兔儿一变“爷”,其阴阳属性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像凤一旦配给龙,就只能雄性变雌性一样,好事者给兔儿爷配上一个兔儿奶奶,兔儿爷就俨然成雄性神了。对于那些纸马店来说,多个兔儿奶奶,等于将兔儿爷的销量翻了个番。

  如今拜月习俗消失了,兔儿爷跌下神坛,沦落成为工艺品,空有爷名而无爷实。许多老北京习俗渐行渐远,春节庙会就变成个大箩筐,把各节各会的好玩艺儿,一古脑都装进自己筐里。

  ■本版供图/小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1-01-31 01: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明清时代的新年节俗
下一条: ·[刘锡诚]围炉话春联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