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2010:如果你为它们哭泣
——2010文化遗产热点回顾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7 | 点击数:9090
 

 

目送也是一种态度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28日   第 07 版)


  每年农历年末这天,父亲早早就起了床,开始了他这天最为重要的工作——垒旺火:先把大炭劈成纤薄的炭片,后在院中置一半人高的铁架,上设一口直径近两尺的锅,装满土,再将炭片在土上绕锅四周,一块块垒起来,形状类似宝塔,塔芯是一小捆木柴。在宝塔底部,另开一掌宽的小门,用以点火。

  这个炭做的宝塔在我的家乡山西,有个专名,叫“旺火”。按照习俗,一定要在除夕夜跨年钟声敲响之前,将其点燃。旺火燃起来,鞭炮放起来,在这声影光亮之中,辞旧迎新的感觉才弥漫开来,也寓意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作为山西的传统春节习俗,垒旺火的历史久远。据清修《大同县志》记载:“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围绕旺火有不少风俗习惯:一家人要围着旺火,烤一烤,转几圈;睡前,要夹几块旺火炭到屋内灶里,为的是请来灶王爷;在旺火前,还要许下来年的愿望……

  日子红火了,老百姓生活条件好转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寻常百姓家已不算新鲜。住楼的人多了,住平房的人少了。“不用一天几顿地烧炕了。上岁数了,还是住单元楼方便。”邻居搬家时,力劝父亲也换成单元楼。

  “搬到楼房,没了院子,过年连个垒旺火的地方都没有,没气氛。”父亲有着自己的坚持。

  正因父亲的坚持,我还如小时候一样期待着过年,期待着在旺火上烤捏成花形的白面馍馍,只是如今添加了用相机照、用摄像机录的环节,留下旺火的红火声影,唯恐其消逝,儿时的记忆不复存在。

  生存艰难等类似的词,简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子,垒旺火这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也无法例外。

  县城里高楼日渐林立,从平房搬来入住的人也愈见其多,父亲的坚持,也愈见其难。同我年纪相仿的同辈人,几乎都搬进了楼房;同属父辈的老邻居,也陆续搬走了。更让父亲感慨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不会垒旺火了。

  北方的冬天,是一贯的冷。住平房确有诸多不便,自家烧土暖气,又累又费炭;舍暖气而烧炉子,几个屋子因温度不一,冷暖便如四季般分明。若住楼房,统一供暖,自然就不会有这寒暑两重天的感觉。

  但父亲认为,防寒保暖固然重要,但少了垒旺火,便没有了年节的气氛,这更不能忍受。对这坚持的态度,年轻人却反对。他们认为,记忆中的这道年节习俗,是种温暖的怀念,目送这记忆,怀揣这怀念,也是一种难能的态度。也对,何必执拗于它的形神兼备。

别跟历史较真


本报记者 熊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28日   第 07 版)


  “梦里回到唐朝!”当年唐朝乐队主唱这一嗓子,不知吼出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愿。与此情怀相类似的是艺术、思想等领域的“复古”。

  复古不代表复制者可以超越历史局限。在诸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传统艺术门类下,意图复古者常有山穷水尽之苦,极少柳暗花明之喜。要想凤凰涅槃,在一定基础上“胡来”,就不能不济之以想象。而想象或多或少总会造成扭曲,走向复古的反面。想象不可缺少,可想象又无济于事——这是这类审美活动天然包含的矛盾。

  悖论的结果:艺术史上的复古运动本意是希望复原古代,但复了半天,大多只是面上仿古,内里变古,还有一些是借尸还魂,自出新意。

  只要试图整体复原,诸如拍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我们马上就会捉襟见肘。大到城池车马,小到衣帽佩饰,都不得不求助于想象。普通人对历史想象得更多,学者若讥之以有悖历史常识,那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在这个问题上,北大中文系的李零说得好:“与其追问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复原古代,倒不如追问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的想象。”

  对待过去,历史学家苛刻,考古学家更苛刻。和复古传统对历史细节的刻意强调不同,普通人往往漫不经心、大而化之,甚至抱着玩笑戏谑的态度。对此,学者不必跳脚着急。因为哪怕是通俗艺术,哪怕是戏说笑谈,它们对历史的理解,也有合理的方面,雅俗对立,各有各的唱词。

  中国的通俗文艺特爱讲历史,代表是戏曲。台上摆张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服装道具,唱念做打,都程式化了。善恶忠奸,美丑妍媸,全靠脸谱区别,什么朝代都是这一套,似乎没有时空概念。它和文人艺术大异其趣,另有自己的审美规矩。不管你是贵有天下如慈禧,还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只要是听戏,都得遵守这套规矩,没有谁在这儿跟历史较真。

  京剧淡化背景,最大的合理性是建立在“老百姓没有历史”上。黎民黔首,子子孙孙,生死相继,有如草木荣枯。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越是得势的权贵,越遭人白眼;越是失败的英雄,越引起同情。历史学家知道的种种细节,老百姓看不到,也不想看,你抠得再细,人们还是熟视无睹。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节不等于历史真实。

  顺便提一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过去讲蝴蝶、讲黑洞,收视率垫底,而转身变成电视书场后却一下子红了。

  说了半天,其实用陆游一首诗就能概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年12月28日第 07 版

上一条: ·部分“非遗”传承或面临断档 加强扶持势在必行
下一条: ·[周锦章]数字化平台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