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都永浩]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演变
  作者:都永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1 | 点击数:31015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境遇与赫哲族差不多,所经历程更为曲折,也更惨烈。
鄂伦春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这一区域历史上曾主要是钵室韦、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而被认为是鄂伦春、鄂温克人的先民。室韦人散居于广阔的区域,因地理因素,各部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因而,以室韦命名的这个人们共同体集团并不属于一个族系,而分别属于蒙古语族的东胡族系、突厥语族的突厥族系和满—通古斯语族的肃慎族系。其中,东胡族系占室韦人的大部分。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是划分族系的最可靠的依据。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可以随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语言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隋朝时期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应是鄂伦春人的主要来源,而南临而居的北室韦人亦有可能参与了鄂伦春民族体的历史过程。元朝时鄂伦春先民含于“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中;明朝含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中;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清崇德五年(1640),“俄尔吞”作为族称出观于文献中。康熙二十九年十月,才将“鄂伦春”作为同定的族称。
据文献记载,对鄂伦春族先民的治理始于唐朝,室韦都督府管辖室韦诸部。辽朝的室韦部分布于今嫩江上游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以黑龙江中上游地区,辽朝设室韦国王府进行管理,辽圣宗时又设室韦节度使,隶西北路招讨司。金朝火鲁火疃谋克管辖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管辖分布广阔的“林木中百姓”或“北山野人”。明永乐七年(1409),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北山野人”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弘治年间归辽东都司管辖。以上各朝对鄂伦春族先民都采取了十分松散的治理方式,因俗而治,任其自然发展。
真正的国家治理始于清朝。清崇德五年(1640),清政府将索伦部分编为八牛录(佐),鄂伦春族作为其一部分。康熙八年(1669),在宁古塔将军之下设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布于黑龙江中上游的鄂伦春等族。康熙二十二年(1683),从原来统辖吉林、黑龙江的宁古塔将军中析出黑龙江将军,下设八城,分设副都统、总管等官员管辖。对于鄂伦春族,“其隶布特哈八旗为官兵者,谓之摩凌阿俄伦春,其散处山野仅以纳貂为役者,谓之雅发罕鄂伦春。雅发罕鄂伦春,有布特哈官五员分治,三岁一易,号曰谙达。谙达岁以征貂至其境,其人先期毕来,奉命维谨,过此则深居不可纵迹矣”[5]。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东西布特哈。东布特哈的鄂伦春族为毕拉尔路,设2佐;西布特哈鄂伦春族为库玛尔路、阿里路、多布库尔路、托河路,库路设3佐,其余均设1佐。雍正十年,鄂伦春族被编为镶黄旗2佐,镶白旗1佐,正红旗1佐,正蓝旗3佐,镶蓝旗1佐。光绪八年(1882),在长期受欺压过重的鄂伦春族的强烈反抗下,黑龙江将军文绪奏请撤销布特哈总管衙门,建兴安城总管衙门专门治理鄂伦春族。光绪十年(1884),兴安城总管衙门建成,设副都统衔总管1位,副总管10位,其中有8位为鄂伦春族。下属库玛尔路设3佐、阿里路设1佐、多布库尔路设1佐、托河路设1佐、毕拉尔路设2佐。光绪十九年(1893)。因实效不大,在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奏请下,裁撤了兴安城总管衙门,改由黑龙江、墨尔根、呼伦贝尔三城副都统管辖,其中,黑龙江城副都统管理库玛尔路4旗8佐和毕拉尔路2旗4佐;墨尔根城副都统管辖阿里多布库尔路1旗2佐;呼伦贝尔城副都统管辖托河路1旗2佐。副都统和协领均为满族人,佐领均为鄂伦春人。佐领须定期向协领报告佐内情况,他拥有佐内的军事、行政、司法、治安等权力,独揽生杀予夺之权。但在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之初,氏族长“穆昆达”的地位仍然很高,从氏族的角度管理氏族内部事务,佐领一般以行政职能管理两个氏族。“穆昆达”甚至可以训斥本氏族当佐领之人。清朝末期,“穆昆达”名存实亡。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瑷珲兵备道和呼伦贝尔兵备道,分管库玛尔路、阿里多布库尔路鄂伦春族,兴东道管辖毕拉尔路鄂伦春族。民国2年(1912),库玛尔路8佐、毕拉尔路4佐、阿里多布库尔路2佐归黑龙江省督办公署旗务处管理,托河路2佐归海拉尔蒙古衙门管理。
民国时期,黑龙江改设行省,分设县制,但未把鄂伦春族的管理机构合并到县制中,路、旗、佐制同县制并存,不受县管理。这是特殊的管理体制。为了加强边防,民国12年(1923),设立由鄂伦春族组成的“保卫团”,民国14年(1925)改为“山林游击队”,但后来成为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利用的军事工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将原库玛尔路、毕拉尔路、阿里多布库尔路、托河路置于伪黑龙江省民政厅蒙旗科管辖,各路协领公署虽未撤销,但成了有名无实的机构。1934年,伪满洲国将东北和内蒙划分为14个省,伪黑河省管辖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伪兴安东省管辖阿里多布库尔路;伪兴安北省管辖托河路。同年7月废除八旗制。名义上仍保留路、佐制度,协领和佐领实为傀儡,日本特务机关派往各地的“指导官”才是鄂伦春族的实际统治者。1938年,日本关东军制订了《指导纲要方案》,对鄂伦春族采取暂时利用、最终消灭的“指导方针”,也就是不开化其文化,持续其原始文化;不使其归农,当作特殊民族实行隔离;构成其独立生活,排除其依存生活习惯等。
清朝对鄂伦春族的治理在政治、军事上是成功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则是失败的。八旗制度牢牢控制了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鄂伦春族,依其原始民主制残余(由此形成的内部凝聚力)、万物有灵观念(由此导致的对死亡的无惧)和捕猎民族骁勇善战的特性,抗击沙俄等国外势力的入侵和平定国内的叛乱、起义及匪患,成为清朝的一支军事利剑。雅克萨之战有565名鄂伦春族士兵参战。光绪二十六年(1900),库玛尔路协领寿廉带领500名鄂伦春族士兵痛击了入侵江东64屯的沙俄入侵者。清朝统治者将鄂伦春族作为平定国内叛乱的一支劲旅,在平定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乾隆、嘉庆年间的阿穆勒塔成为鄂伦春族的英雄,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在收复台湾和抗击廓尔喀侵略者的战争中立有奇功,官至总管,加副都统衔,成为鄂伦春族历史上职位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人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藏族尔苏人婚礼仪式中饮食文化的族群性
下一条: ·[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相关链接
·[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高万桑]存在一个中国北方宗教吗?一篇述评
·[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济南举办
·[王宪昭]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乌丙安]对中国北方麦黍文化的论证
·[乌丙安]中国北方麦黍文化论证·“中国北方农耕文化传统的变革”专题国际讨论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