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林庆 李旭]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
  作者:林庆 李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8 | 点击数:12026
 
 
二、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前景
 
文化始终是处于变迁之中的,希望用某种方式,尤其是借助某种外力,让一个曾经在特定的情况下非常繁荣的文化重新按照过去的繁荣方式再繁荣起来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上应有两种思路,即从生存论和意义论互补的角度去保护和传承。
我们认为,就生存论层次的现代化而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继续生存,就只能作总体的、根本的适应性转型,走一体化的道路,并以依附性的边缘文化形态存在;从意义论层次的现代化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则可以在有可能作个性化选择的精神信仰和生活境界的范围内,以多元化的民间风俗习惯和个性生活情趣形态长期存在,并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参考性影响。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经适应性转型可以依附性的边缘文化形态存在
首先,应注意把握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张力。这从根本上讲就是把握好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对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表明,城市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而全球化的文化实践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少数民族多半是在“世界历史”形成的条件下被交往全球化拖进现代化、城市化的洪流之中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得不参与现代化、城市化条件下的生存竞争,并且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现代化、城市化竞争的种种规则对他们而言都是“预设”的,他们无力左右这些竞争规则,而只能被动地适应。这就是说,在“世界历史”尚未形成,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尚未世界化,族际交往的范围、频率和程度相对狭小、低缓、浅表的条件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或文化的民族性(个性、多样性)有可能在各民族社会文化进步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在“世界历史”形成、交往全球化、城市化的现当代,则是现代文化或文化的世界性(共性、统一性)在各民族社会文化进步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我们必须积极寻求世界文化资源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平台,总结提炼人类文化实践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普遍的、一般的、合于理性的平台基础上获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法性与认同感,并致力于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对世界文化作出独特的贡献。
这种保护和传承方式我们称为保存化石的方式,目前像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称之为化石化努力,即非常忠实的保留一个濒危民族文化的样本,尽量排除一些现代人给予的观念,或者是现代人给予的偏见,影响我们对这些资料的观察,尽量按照它的原状保留下来。在语言方面全世界流行的做法,是当对于以这种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人不足一千人时,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就是让训练有素的田野语言学家忠实地记录他们的语言,编辑这种当地语言和流行语言的字典,如果能够完成这一步,实际上我们就将化石材料完整的保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
其次,应改造、转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形成与中华文化一体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在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以及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等等文化价值层面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华文化普遍价值的再次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时,首先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全民族共同的文化纽带,使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得以延续。也就是说,面对交往全球化、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竞争,面对现代化提出的开放化、民主化、法制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知识化、流动化等等“一体化”的要求,为了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立足,少数民族只能从根本上改变因习成风、分散自给、封闭自足、悠然自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全国人民一道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和增强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和教育意识,整体地重塑、整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既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又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理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出现的市场化动向、艺术化动向,以及社会生活从原来主要靠民族习惯法、民族宗教和伦理习俗等非正式控制手段来运作,到当前村政建设、法制建设等正式控制的加强,从根本上说,都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适应、依附现代文化的表现。
第三,在生存论意义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要求做整体的适应性调整,并不意味着一定得完全放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知道,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不免要描摹西方,这种描摹在其现实意义上只能是一种经济、政治的描摹,而非全盘西化、全盘模仿。哈贝马斯就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一个逐渐合理化的过程,社会的更新和演进,也就是社会的进化必将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在这个目标状态中,文化传统被不断地批判和更新,政治形式依赖于一套形成决策的程序,人越来越自由,对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这种反思与批判是依托于被批判和更新的文化传统在动态的过程中呈现的文化现代性而完成的。恰恰是这种作为现代化反省和批判的文化现代性是不能完全模仿西方的——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是生长在历史盘根错节的复杂系统中。这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必须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本位来发挥其反思和批判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社会才能获得其整体正当性。比如,在市场化过程中,从同行业和同类商品角度看,商品生产的收益既取决于投入成本、产品质量,也受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特色的影响,而少数民族正可以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生产使用价值不同、文化特点突出的商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又如,在现代社会控制方面,少数民族村政建设、法制建设等正式控制的方式当然需要加强,但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特殊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习惯法、民族宗教信仰、民族伦理对少数民族社会的稳定还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郭娅]民族宗教对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一条: ·[岳天明 郝世亮]浅论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及其时代性挑战
   相关链接
·[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喻颖 李佳]刺绣工艺在新冠肺炎疫情宣传与叙事应用·[章玲 徐建峰]新形势下小学民俗文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高丙中]民俗学的中国机遇:根基与前景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郑茜]2017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年度观察
·[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郭于华]乡已非愁何寄?
·[刘旭东]走向都市: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大船坑“舞麒麟”的重构·[王正惠 李辉]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的比较研究
·“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从关注乡村到聚焦城市:民俗学研究迎来现代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