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黄葵]师恩难忘──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作者:黄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5 | 点击数:15265
 

  “天圆地方”

  顾先生家住城中干面胡同61号。据云,先生原住苏州,后住上海,在上海多处任职、任教。1954年8月调北京,搬迁时,先生藏书甚多,整整装了火车货车整整一个车皮。中央为了保证他藏书和工作,专门将干面胡同一个大四合院分给他住。并准备了助手一人。

  先生病后,我曾去他府上拜望。先生热情地接待我,并留用午餐。席间,先生婉转谈到他的藏书很乱,尤其是收藏的碑帖、字帖很多,十分凌乱,希望有人替他整理,分次编目,记录在册。我说我礼拜天无事,可为先生整理。先生十分高兴,并说,鉴别碑帖、字帖,分别时代、作者、书类,是一门学问,可以增长学识。如果遇到问题,他可以具体来解决。这样,大约有两三个月的礼拜天和节日,我都在先生家中,为先生总理了上千册字帖,并一一登录。中间得到先生的精心指教,学到了不少知识。

  休息时,先生如父亲般陪我饮茶,并把自己的日志翻给我看。先生有个好习惯,天天写日记,将一天所历所见所思记录在册。这种日记,并非一般“流水账”,而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日志。比如先生应酬很多,或与人座谈,或与人笔会,或与人书信往还,甚至看戏、宴会等,先生都有记录。例如,看了一场戏,先生将戏票、请帖贴在上面,记上看的什么戏,什么人创作,主角是谁,其中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不合史实,有哪些语言文字错误,艺术上有什么创造与不足,等等。先生说,他从看戏中得到启发。他发现戏是同一个戏,越到后来便添枝加叶演绎很多。由此想到中国史书记述前代事,不也是这样吗?他深入研究,便形成了他着名的“层累地建造中国古史”的结论。看了,令人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意:先生真不愧是一个学术大家,真是个有心人!

  先生为了答谢我,找了两种书送我。一种是《说文解字》,是清初的校正本,已有多人收藏过,书前有收藏印章。另一种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一共四函线装。先生说,这是一部培养学术修养的好书,每天读一二则,会对国学大有裨益。这套书我一直收藏。前几年,因未晾晒,被蠹虫蠹坏,使我痛心不已。书前顾师题写的赠文也一字不存,真令人跌足!

  有一次午餐前,先生拿出一幅他手书的字幅送我,上书八个大字:

  天圆地方;业精于勤。

  先生解释说:“天圆地方”这是古话,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不动,而天在动。这是不科学的。但我用它来比方做学问:天,颠也,指人头脑,头脑要圆通,善于思索,善于动脑子;地,比喻坐地,要坐得住,能在寒窗下坐冷板凳,刻苦潜心学习研究。这幅字,我精心收藏着。“文革”中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我的字幅(包括这幅)被人劫走。我从干校回京,要求中华书局追查,始终没有结果。我真痛恨这场“文化大革命”,惋惜这些文化精品!

  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闻悉此事,亦为我深深惋惜,并为我写了一幅字,其词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覃思仿佛有神助,勤能补拙不我欺。

  天圆地方说亦古,颉老书以勖黄葵。

  后来居上子可畏,前哲往矣怆奚为!

  乙丑岁抄得先义书,知顾颉老尝贻以八字,因足成一诗,即希两正!

  吴小如(章)

  重庆渝州大学厐存周教授闻知此事,亦补书一幅字,书曰:

  天圆地方;业精于勤。

  黄葵老师,顾颉刚先生之门弟子也。先生以史学闻名中外,性朴厚,好奖掖才隽。尝手书:“天圆地方,业精于勤”贻黄老师。黄老师张之壁间,昕夕晤对。不幸于浩劫中损失,念叹不已。而顾先生又早归道山,补写无从,我特为重书之。我亦久怀景仰之情,敬为书之如右。

  一九八四年岁次甲子春节  存周于渝州大学(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22日 07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悼念民俗学家王汝澜先生
下一条: ·[许定铭]被遗忘的民俗学家黄石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瞿林东]让后人懂得什么是历史·[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
·[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卫才华]师承、信仰与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