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辛允星]如何进行“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
  作者:辛允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4 | 点击数:17121
 

  《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一书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以田野工作调查的内容排列为主线,其中穿插相应的研究技术和注意事项,这与普通工具书的风格十分契合;同时,为了弥补对研究技术介绍的不足,本书还增设了附录内容来重点讲述田野调查的几项关键技术:摄影、电影制片术、(物品的)收集和包装、骨头的保存以及纸张压模。如果说本书之所以能够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内容进行全面陈列,主要得益于欧洲几代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学术积累的话,那么它对某些关键工作技术的特殊提示则主要体现了本书编者的敏锐洞察力,这两个方面的特长相互结合可以看作本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被很多学者看作本领域研究者的“成丁礼”,足见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联想到本学科的特色,这种观点也不难理解--人类学起源和发展于文化比较,对“异文化”的格外关注是其鲜明的学科特色,如果田野工作难以不断扩展,所谓的“异文化”视野也就难以扩大,社会文化“比较”自然也只能局限于已有的研究和发现成果范围之内,创新的余地必然被压缩在狭小的理论空间之中。此外,我们也应当看到:理论的创新与田野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学理论的累积和传承往往借助于田野工作的不断改进,反之,新时期的田野工作也经常受益于以往学术成果的积累,关注研究方法的工具书与关注社会文化事实和理论的民族志之间就存在着类似的相互关系。《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作为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权威”工具书,应当受到本学科研究者的重视,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和引导我们在研究工作过程中顺利“成丁”;《论语?魏灵公》中讲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话恰当地揭示了在进入田野之前应当认真学习本书的道理所在。

  早期的中国人类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直接承袭了西方的学术成果,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大量借鉴西方既有的方式,这集中地体现为吴文藻对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调查表格”的关注,凌纯声、卫慧林等在筹备国家风俗调查工作中对《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一书的参考,建国后中国政府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也深受西方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影响。此外,中国不同区域和部门内的人类学研究受西方人类学研究方式与风格的影响并不平衡,相应的田野工作理念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具体的实地调查方法和材料向理论的转化方式以及提升程度也很不相同。黄淑娉在讨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之区域特色时总结指出:以当时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和南方一些大学为代表的“南派”偏向于材料的收集和解释,相对来说对理论重视不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调查,“内容多为传统文化的记录和描述”,关注文化现象事实;而以燕京大学为代表的“北派”更注重理论和应用,倡导采用功能方法论和进行社区研究,并大力推动人类学研究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明确地提出了人类学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关注理论与事实的结合。这都说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与西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经验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本学科的起步阶段,这种联系更加直接和明显,将当时中国人类学家们的某些著作与西方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焦点问题比照一番,就能够看出这一点。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虽然受西方国家的显著影响,但是其本土化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吴文藻先生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科建设目标。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不仅是理论解释上的“中国化”,还包括实地田野工作方法的“地方化”,以费孝通、林耀华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田野工作者陆续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民族志材料并完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人类学著作,《江村经济》和《金翼》等堪称这些著作的典范;这些著作所能展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田野工作方法的“中国味道”,马林诺夫斯基对《江村经济》的著名评价可以看作对中国人类学家创新能力的首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人类学学科很快被取消,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正式恢复,人类学的实地调查与田野工作方法再次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科学从业者的重视,费孝通的《社会调查自白》一书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本书已经展现出了一位成熟人类学家的风范。费先生根据中国当时社会调查工作的特殊需要,在本书中分别阐述了民族调查、农村调查、家庭调查、小城镇调查、知识分子和智力资源调查应当注意的某些要点,更加明显地摆脱了西方人类学田野工作框架的束缚,将中国人类学田野工作方式的“中国化”大大推进了一步。

  张有隽等人类学研究者指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化’外国理论与方法为中国所用,二是建设中国独有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同时,他们也指出:人类学理论的本土化有着三重目标,首先是形成适用于认识和解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概念和理论,其次是解释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之所以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原因,第三重目标是为世界人类学贡献普遍适用的理论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当代中国人类学领域学者的雄心壮志,同时更为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了挑战,显然,理论的积累和方法的创新是完成前人遗愿的基本途径;但对于当前的中国人类学来说,学科建设的最紧迫任务之一就是要开拓新的实地研究领域,认真地做好“补课”的工作,急于求成地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反而容易带来贻笑大方的结果;当然,我们丝毫也不能放松对中国本土化理论的追求,脚踏实地的田野工作只有与这种理论创新的抱负紧密结合起来,中国人类学的大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游移于边缘、边界的田野
下一条: ·[王传]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
·[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