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钟敬文 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
  作者:钟敬文 主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9 | 点击数:37076
 


·书摘·

  序言

  中国现代民俗学,从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那时算起,到今天,已经足足经历了80年的岁月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民俗学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既有曲折,也有顿挫。即使在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在范围上也并不是很全面的。但是,总的看来,在本世纪里,这门新生学科的脚步是前进的,它没有完全停滞或后退——除了在“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

  今天,在这20世纪即将结束,就要跨入21世纪的时刻,中国民俗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它无论从发展的规模看,还是从迈进的速度看,都可以说是惊人的。

  这里,我们试从学科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略加描述。

      民俗学机构的广泛建立

  解放前,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也曾先后建立过民俗研究的机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会和风俗调查会,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以及杭州学者们所建立的中国民俗学会等。

      ……

  后记

  本书是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编写和修改过程中,曾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兰州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湖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各章节的执笔人见书前名单),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对《民俗学概论》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书的收尾工作,由主编率书稿审定小组完成,审定小组成员如下:钟敬文、董晓萍、萧放、朝戈金、苑利、杨树喆、万建中、黄涛。

  本书在查阅、核对资料的过程中,还曾邀请三位硕士生担任助手协助工作,她们是庞建春、严优、康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资料室、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本书的编写和修改提供了各类图书资料,还为审定小组的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在此谨向他们深表谢意。

      ……

  书章摘选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发生剧烈变革,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就会越强。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便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此外,民俗文化的传承,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变革如果不和观念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俗文化也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其中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

  民俗稳定性,一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有一定的稳定性,当一种经济基础处于巩固和发展时期时,民俗文化不仅在这一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完善,而且反过来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但当这一经济基础消失时,民俗文化并不因此而立即消失,它作为人类群体观念的反映,仍然要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就是民俗文化稳定性的强大支配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也正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例如,以往在中国的许多地区,立春要举行打春牛的习俗,旧历新年要扫尘、贴春联、贴门神、吃年夜饭、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放烟火、舞龙灯、猜灯谜;二月二百花生日,姑娘们要用彩绸做成花朵缀在树枝上,表示庆祝;清明节出门踏青,插柳条;七夕,用瓜果祭祀牛郎织女,姑娘们在月下穿针引线或听牛郎织女的情话;中元节放河灯;中秋节供奉嫦娥、兔儿爷;九九重阳,要登高、放纸鸢、插茱萸。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从起源看,大都跟原始信仰有关。如从前清明放风筝,为的是“放晦气”;端阳划龙舟,为的是驱瘟逐疫。在中国,许多习俗自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并一直传承至今。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 主编:《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
下一条: ·钟敬文 主编:《民间文学作品选》(第二版)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