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文化学者:仪式感消失道德没寄托 破坏或将更严重
  作者:记者 周怀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0 | 点击数:7776
 

  无法皈依的道德

  仪式关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而仪式感的消失,就导致精神世界彻底的无法皈依。李河说:“所以过节就变成了纯粹的吃,而完全失去了原本精神安顿的意义。现代性的去魅,其实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双重解构,使得我们逐渐失去了超越性的世界。当人们拥有超越性的世界,人就有了责任,有了敬畏,有了准则。倘若一个群体,把这种群体认同,把超越性的信念都瓦解了,没有历史意识,没有信念,没有敬畏,仪式变得毫无意义,其结果就是造就了无数完全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这种局面,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前不久还有学者雇凶伤人的新闻,杀人犯穷凶极恶,贪污犯穷奢极欲,整个群体,就剩下穷极二字。为什么?因为人没有了敬畏,大家都不相信生前身后,不相信举头三尺,行事就没有了任何顾忌,道德也就无法安顿。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证明这一点,大学教授都会抄袭,还有什么道德能够约束人呢?道德落不下去,最终只是空话一句。仪式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大家都讨论赚多少钱就好了,还讨论什么仪式啊。”

  仪式是群体中精神认同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群体认同则正是群体之所以维系的前提,李河说:“我们常常说犹太人,为什么他们干什么都那么行?因为他们不管干什么,都是有精神追求的。犹太人几千年没有国界,在全世界流浪,靠的就是精神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他们互相扶助,最终造就一个个奇迹,也让他们的民族源远流长。”

  破坏容易建时难

  仪式感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同样,它的重建,也并非一日之功。实际上,不用说重建,直到现在,仪式感仍旧在被不断地破坏,物质主义人就盛行不衰。李河认为,这种破坏仍将继续下去。

  李河说:“人类生活中,除了法律就是习俗,习俗是人间的自然法律,但是在现代社会,它已经逐渐消失了。不说100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破坏,不论是体制上的破坏,还是社会环境对它的破坏,都将持续下去。比如说大学,大学是构建精神的家园,但是我们的大学哪里还能看到精神家园的影子。整个社会共同体,现在要依靠钱来维持最低的相聚性。如果连钱都没了,其结果就只能是风流云散,各奔东西。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很穷,但是逢年过节仍旧一家团聚,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但是现在,这种团聚就只有花钱吃饭,倘若都很穷,还会相聚么?不会。”

  破坏容易,恢复却难。李河说:“要恢复仪式感,就要恢复精神生活,恢复精神的自然发展。但在这个物质社会里,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精神世界,这是一个艰难的事情”。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晨报 2010年10月20日 08:25

上一条: ·调查显示老人缺精神慰藉 专家吁设重阳节为假日
下一条: ·百年老宅拆迁 继承引发后人纠纷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