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苏珊 B.韩利: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隐蔽的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英] 苏珊B.韩利   译者:张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30 | 点击数:9265
 

 


·书摘·

  序言

  这本书能够被译成中文,我深感荣幸,因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宗教和文化里,有太多的东西源自中国。我曾希望能寻求到日本物质文化的中国之根,并将中日两国的生活标准作一番比较。然而读者最终会发现,纵观全书,只有两处涉及到了中国:一是在讨论人口模式的章节里,我提到日本的家庭模式与欧洲更相似而不是中国,但并未详述;另在最后一章,我也提到日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由于我不会中文,咨询了一些美国的中国学者,他们又多无法为我提供详细资料,对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也就只好流于粗浅了。我发现,日本的家族系统和中国迥然不同;在19世纪,日本的粮食亩产量要高于其他所有亚洲国家。但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何在,我只能臆测。

  希望这本书能激发中国的研究者探索这些问题,也希望在这一领域已有所得的中国学者们能够有机会将研究成果介绍到全世界。

  最后,向本书的中文译者张键君致以衷心感谢!

  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大多起源于15和16世纪,部分来自室町幕府精英的物质文化,部分是由于战国时代的纷争以及大名和统一者们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造成的技术发明和物资的发展壮大。具讽刺意味的是,战争往往有助于造福人类的事物之产生——拿破仑军队为保存食物所发明的马口铁罐头盒就世所共知——而16世纪的日本也一样会发生这种情况。然而,室町时代精英和战国的大名斗争发展出来的物质文化,仅仅造福了一小撮人,直到德川时代,和平和经济的增长,才使这些文化普及到日本的广大民众中去。经济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德川时代经济发展的程度、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经济发展的总量如何,但研究日本物质文化的学者发现,日本人生活的变革是由于17世纪以来财富的增长。⑥由于日本和欧洲在19世纪中期的生活标准并不一样,更由于日本当时尚未工业化,我们往往低估了日本在德川时代的生活水平。

  平民的住宅被称为“民家”,它们见证了普通大众的财富水平和生活标准的提高这一重要历史趋势。建造民家的风格和技术都是15和16世纪发展起来的,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人们买得起建筑材料和工具,也雇得起专业木匠来修更大更优质的居所,这些风格和技术就得到了普及。


·插图·

 


继续浏览:1 | 2 |

上一条: ·[日]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柳田国男与民俗学》
下一条: ·[斋藤达次郎]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