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葛兆光]隔岸观澜:读东洋书杂记之三
  作者:葛兆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10879
 

  三、武内义雄《中国思想史》

  此书原名《支那思想史》,为1936年5月岩波书店所出,我读的是1962年作为“岩波全书”第73种重新出版的新版。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此书虽然出版已七十年,但至今仍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第一,他在《叙说》中把中国思想史分为三期,关注的主要中心是在诸子、儒学、佛学、理学和考据学上。首先是上世期,从公元前552年孔子诞生到183年后汉灭亡的七百三十五年,其中,西汉景帝以前和武帝以后又分为两期,前期是“孔子诞生,老庄杨墨孟荀韩非等诸子各个出现,立一家言,甲论乙驳,各竞兰菊之美的诸子时代”(1页),后期是儒家尊崇而诸子衰息的“经学时代”,这是没有受到外来思想影响的时代。其次是中世期,自三国初(184)到唐玄宗(755)的时代,约五百七十年。前期经学延续着其势头,但支配性的思想却已经是老庄哲学,以老庄思想作儒家经典注释者很多,同时,印度佛教思想传入,刺激了道教形成,终于在后半期形成三教对立,三教中尤其深刻的哲学在佛教,当时第一流的思想家学者大多是佛教徒。最后是近世期,是从唐玄宗后的时代(756)到现在,差不多一千两百年,他分其为四段,一段是中唐到五代,是宋学的准备时代,二段是北宋初到南宋末约三百二十年是宋学的时代,第三段是元明即1280到1661年,大约三百八十年,元是过渡期,主要是明代,第四段是清代,考据学发达而思想淡薄。这一近世期主要是中国固有的儒教在中世的佛教哲学影响和借鉴下,自我改造构成新体系。

  第二,虽然他的书名为《中国思想史》,但是他在《叙说》的一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考虑中国哲学的变化,将它分为三期比较方便”,里面常常用到“哲学”这个词,所以在这里,“思想”与“哲学”常常是混杂的。一方面可以说,它们在武内义雄的心目中,并没有太明确的界限,一方面可以说,哲学,即精英的哲学还是他写思想史的重心所在。

  第三,它是详远略近的,上世部分占了161页(全书311页),而中世期不足50页,其中包括从儒教到老庄、从老庄到佛教、道教的成立、经学的统一、隋唐的佛教,每章不足10页,最后是一章《中世哲学的概观》,似乎过于简略。而近世期,原本是应该详细论述的,可是也只有100页,主要讨论的,只有周张二程的学术,春秋学——欧阳修与司马光,宋学的大成——朱子,宋学与佛教,宋学的别派——陆子,朱陆的门人,而明代居然只有一章《明学——陈白沙与王阳明》(约十五六页),清代也只有一章《清学的推移》(12页)。

  但是,古代部分却论述特别详细,例如武内义雄在孔子之后,专立第三章《孔门的二学派》叙述了孔子后学,其中居然包括了“孔门的诸子”、“曾子学派”和“子游学派”三节。(2003年9月25日)  

  四、佐伯富、羽田明、山田信夫,布目潮渢合编《东洋史》

  我一向爱看教材,包括国内早期如夏曾佑、钱穆诸书,后来如范文澜、翦伯赞等著,也关注台湾争论不休的高中中国史教材。闲的时候,也偶尔翻一翻国外尤其是各国历史教材,包括日本扶桑社出版的《东洋史》。其中,我特别关心的,其实是撰写的思想背景,因为历史教科书总是建构民族国家认同、想象历史传统谱系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呈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学术群体)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的标本。偶然看到此书,便很有兴趣,这是一部《东洋史》教科书,由东京法律文化社出版,1970年和1980年两次出版,作者都是大牌教授,应当体现日本学界主流的思路。

  值得看的是其总论部分。包括六节,一是亚洲的地理与历史世界(山田信夫撰),二是亚洲的民族与语言(同上人撰),三是东洋史的时代区分(布目潮渢撰),四是日本及中国东洋史学的发达(同上人撰),五是欧美东洋史学的发达(冈崎精郎撰),六是东洋史学的工具(大泽洋典撰)。应当说,这几节设计得相当有涵盖性,有关亚洲的空间、语言、民族、时间,以及研究史和工具,都面面俱到,作为入门很是有效。只是有些写法和背后的观念,颇值得琢磨,如其中第四部分,在介绍中国史学时,仅仅有《史记》、《汉书》等正史、《资治通鉴》等编年史和类书的简单介绍,全无现代中国史学的内容。相反,有关日本史学,却从黎明期即明治初的那珂通世、明治三十年以后之白鸟库吉、市村瓒次郎、桑原骘藏、林泰辅等东京学者、内藤湖南、羽田亨等京都学者,大正时代之各大学,昭和时期之各杂志,二战后等等,全面介绍其现代史学,显然有一种把中国历史学当作“古代”史料的观念。(2004年12月31日)

  五、小岛祐马所著两种

  小岛祐马《中国思想史》(创文社,东京,1968)是一部没有完成的思想史,只写到朱熹为止。前半部它是大体完整的先秦思想史,有趣的是,它把原始儒家思想为中心(二章),其他的各家都作为与原始儒家对立的思想(墨、农、道、法),作为第三章,然后,则又一次设立第四章《第二次的儒家思想》,包括易、五行、春秋。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这些是被儒家解释而成的儒家思想。这种处理方法,也有可以采取的地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序说:中国思想史の意义ならびにその研究资料》中说,“中国过去学问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社会生活,因此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性学问很重,即使是上升到形而上学的研究层面,其出发点也是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以下作为中国思想史叙述的,是在中国的,社会性学问的发达史”(5页)。他不同意用哲学来讨论古代中国的学问,他批评以前以中国哲学史为名的书,只是从中国思想中,找类似西洋哲学的东西,破坏了中国思想的整体性(6页)。

  又,小岛祐马《古代中国研究》(平凡社,东洋文库493,1988,1996)中,我所注意的是《分野说と古代中国人の信仰》(原为1934年《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开所纪念演讲》,载《东方学报》京都第六册,1936年2月)。他引用《周礼·春官·保章氏》及郑玄注、《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以及各种纬书的资料,认为讨论分野说必须与古代中国人的祖先的崇拜到天帝之崇拜,以及它和星辰信仰如郑玄所记载的五帝六天说之结合谈起,他引用了《左传》昭公九年郑子产关于高辛氏二子一主辰、一主参的话、昭公十七年送大辰之虚、陈大皋之虚、郑祝融之虚、卫颛顼之虚的记载和《国语·晋语》“实沉之虚,晋人是居”的记载,认为战国末到汉初是对古代各种信仰进行整理的时代,这个时代把五帝、五行、五方、十二月、十二纪等等整合起来,渐渐在《淮南子》、《史记》中形成了后来的十二次分野说。最后,小岛氏更批评了马伯乐在《古代支那》(La Chine Antique, PP619-620)、《先秦时代中国的西方文明影响》(东京演讲,载昭和四年八月《史学杂志》第四十编第八号)中关于中国分野说来自西方的说法,认为人类很多文明现象,不一定就是出自一源,有可能是一个个独立的社会的相似性现象。(2005年2月14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0-09-19 04:22

上一条: ·[段宝林]《中国民俗大全》总序
下一条: ·[夏天]志怪小说中的“梦空间”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刘爱华]反哺,还是互哺?——民间文艺发展内在逻辑探微·[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