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方川:重视大学美育,培养大学生“精神成人”
  作者:王心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9 | 点击数:8345
 

  谈及学校的艺术美教育,方川认为艺术美育的实施比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更简便易行。由文学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戏剧语言、电影语言等构成的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以及各种实用工艺都能够在课堂上、校园里,通过表演、展览、欣赏、评论、研讨等形式比较全面地完成美育过程,从而达到树立学生健康正确审美观的目的,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比艺术美育,方川认为自然美作为“自然的人化”之结果,在高校自然美的构建上,除了校园绿化景点存在一些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美之外,自然美更多地存在于校外、户外。由于在校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去充分感知自然之美,导致学生对自然美的认知程度也是支离破碎、参差不齐的,因而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的大海,学生不去亲身感受、体验,纸上谈兵只能隔靴搔痒,无法臻于美育的期望值。”方川说。

  社会美育对大学生来讲更加不易,在方川看来,当今大学生普遍遵循的是一条由校园到校园的生活轨迹,以致高校校园已被称作为“象牙塔”。学生的生活由于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大都是固守学堂、饭堂、宿舍,形成“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除了寒暑假,很少有直面社会的机会。这样由“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和实践主体的美”构成的社会美,大学生的感知也是不充分的。由于年龄段的现实因素,学生的感知社会美的来源大都是限于家庭的亲情、老师同学的友情,“象牙塔”的束缚导致了学生对社会美无法全面感知。

  大学美育让每个学生学会一项“艺能”

  艺术教育是大学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将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去才能形成学校全员艺术育人、全过程艺术育人的局面。方川就如何实施大学艺术教育,提出了3点建议。

  首先,把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艺术教育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境界的目的。艺术教育课程不仅要在中文、艺术、体育等专业开设,而是要辐射涵盖所有专业、所有学生,使每个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在各类艺术的陶冶下,潜滋暗长。

  其次,要让每位大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一个人掌握了一项艺术技能,将会终身受用,也有利于自身艺术人格的养成。“袁隆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甚至联合国的奖励,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他承认,自己成就的取得也得益于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历史上的爱因斯坦、钱学森亦是如此。”方川说。要想使学校美育工作落到实处,首先学校要提供学生掌握艺术技能的条件,让每位大学生至少学会一项“艺能”。

  第三,大学要为大学生提供创造、展示艺术才能的天地。通过专业教育或专题培训,为学生提供多种艺术创造和展示的机会;利用各类艺术比赛、大学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展示大学生艺术才能;通过学校的合唱节、戏剧节、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服饰大赛,加以展示;也可举行以宿舍为单位的拉歌、对歌、床头艺术设计等简便易行的比赛,将艺术活动引入宿舍。学校不仅要将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更要为学生的艺术才华和才能提供展示的空间。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美育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校园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表征,它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环境的各个层次,只有全方位、立体地将艺术教育全员推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来源:科学时报;王心怡 /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0年09月07日

上一条: ·刘魁立:非遗是可共享的 不保护传统会失掉自己
下一条: ·刘魁立:并非所有非遗都要走向市场
   相关链接
·[潘思薇 王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域下非遗文创开发研究·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在沈启动
·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启动仪式暨汇报展演·第二届云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公告
·[董晓萍]民俗学高等教育的变化、对策和阶段性实践·两岸学子踏访丝绸之路 研习文化遗产保护
·钟敬文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与学术文化著述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钟敬文全集》
·纪念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暨钟敬文先生高等教育与学术文化思想研究系列活动·[陈岗龙]神话学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成熟的标志
·专题║ 反思民俗学高等教育14年·[马京]高等院校中国文化课程应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内容
·80后大学生采集苗族最早英雄史诗《亚鲁王》·中文学科:挑战与机遇并存
·西安地区将在周至起良村开展“古法造纸”高校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国民俗学会联合赠书通告
·长大学生携手民间艺人保护传承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慧]当代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保护
·扬州大学生暑期实践关注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