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3 | 点击数:19156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过去十余年来,《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再加上来自第三重证据的田野调研信息: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更重要的疑问是,唐宋以前中国汉族文学中的猿猴形象多以荒淫好色的反面形象出现,唐传奇《白猿传》就是很好的证明。《西游记》中一个完全不近女色的猴行者形象难道要完全归功于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创造吗?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曾作为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位于中印文化交流必经之路上的氐羌文化,对于再造汉族文学传统中的猿猴形象,为孙悟空这位深为后人喜爱的神猴形象的出现,做出某种中介式改造和贡献,当在情理之中。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有句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金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符号,其文化基因中不仅存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也还包含着中国境内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因素。金猴形象的构成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见证,这是过去限于单一的汉语文献材料所无法看到的复杂情况。举一反三地发问:中国文化中有多少早已被当成常识的问题,可以借助四重证据法得到重新认识和论证?!

  三

  以上是文字符号与非文字符号互动所产生的研究创新契机。在此之外,还存在非文字符号独自唱主角的情况。以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两个遗址为例,能够很好地说明文字文献对于文化整体的挂一漏万式遮蔽与埋没情况。文字不是承载文化信息的书写符号吗?它对文化怎么会有遮蔽和埋没作用呢?当你在三星堆博物馆面对高达两米六的青铜大立人像和大车轮一般的石壁时,惊奇之余,会想到古籍中去检索,看看古书是怎样记载三星堆文明的。非常可惜的是,浩如烟海的汉文古书中居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博学多闻如孔子和司马迁,居然也不大知道。孔子生活在鲁国,距离四川盆地相当遥远,不知道也罢。司马迁作为西汉王朝的皇家史官,生于秦岭北麓的韩城,足迹遍及东西南北,他在《史记》里记录了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情况,怎么也不知道秦岭南麓拥有巨大青铜器、玉器和金器的三星堆文明呢?文字和史书对于古文化真相的遮蔽与埋没就是这样毫不客气。若不是80年代以来的系列发掘报告,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三千年前就存在过如此辉煌的蜀地文明。继三星堆大发现之后,新世纪以来再度发现金沙遗址。2007年新落成开馆的金沙遗址博物馆,距离三星堆遗址不过十几公里,年代也大致相当,可是文化特色却与三星堆有明显不同,参天古木的残骸及成吨重的巨型象牙堆积,表明当年的祭祀礼仪活动盛况,远远超出中原文明的想象。成批的精致金器连专业考古学家都叫不上名字,只好用“几字形金器”、“盒形金器”、“喇叭形金器”这样的说明辞来做介绍。唯有一件圆环状的金箔,被解说为“太阳神鸟金箔”,因为工艺精湛,金光四射,既表现太阳光芒,又刻画出象征太阳运行的四只凤凰,在2005年的国家评选中从1600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独自当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仅此一事,足以说明物的符号与图像符号对于重新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怎样空前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所带来的反思空间是:中华文化多元构成的奥秘仅仅通过书面记载去把握是不够的。在多重证据的新知识基础上重建中国文化观,非文字符号的认知意义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文字符号。

  重温《论语》中“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的疑问,《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教训,可以期待四重证据法的文化研究范式,在未来会还给我们怎样一种被遗忘的中国文化景观。四重证据之间的互阐作用,足以彰显中国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尤其是不同地域文化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金沙遗址的大玉琮,在性质和工艺风格上和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琮如出一辙。在两地之间画一连线,一个史前长江文明的传播轮廓,就初露端倪了。金器的制作和使用,本不是中原文明的特长。在金沙和三星堆出土的金器,和中国境内出土的最古老的金器——甘肃玉门火烧沟墓葬金器,二者之间画一连线,则西北西南先于中原发展金器的文化脉络,也大致沿着河西走廊而显现出来。三星堆出土黄金权杖不见于整个东亚,却在中亚和西亚古文明中有类似物,这也是耐人寻味的“物证”线索。把华夏文明同整个欧亚大陆文明联系起来考察,会有广阔的探索发现之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19

上一条: ·[黄向春]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与经验
下一条: ·[刘宗迪]民俗学:从神话的编造者到神话的消解者
   相关链接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毛巧晖]文化观念与技术变革:嫦娥神话文本演化的关捩
·[朱万曙]董永故事的汉、彝说唱文本·[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
·[叶舒宪]创世鸟神话“激活”良渚神徽与帝鸿·[吴玉萍]文化遗产关键词:牌位
·[吴玉萍]祖先信仰与牌位演变研究·从神话学视角探究文明起源
·[陈连山]论神圣叙事的概念·[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谢美英]四重证据法的神话学研究·[周菁葆]“龙被艺术”的文化观照
·[杜靖]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