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张宏牛]牛女故事与文学翻案
  作者:张宏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3 | 点击数:6692
 
 
第一句语意双关,表面上是说天上的一缕缕云彩变幻出巧妙的形状,实际上一方面比喻了织女织造云锦的手艺的精巧,另一方面也暗示这是乞巧节。秦观是北宋词的一大家,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他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不过,在这首词中,他的独特之处更在于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去表达崇高而真挚的感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确是写出了感情的质量。有的人天天守在一起,彼此没有感情,未免形同路人:像牛郎织女这样的人.尽管每年在秋风白露之时才能见一次面,但由于他们,心心相印,就真正体现出了爱情的幸福。所以,秦观在词的最后又进一步发挥这一层意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管是情人还是夫妻,最重要的是感情的质量。一般古代作品中写到两个人感情生活的美满,往往要说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什么的.秦观则对此做出另外的解释,更加具有感人的力量。
这也就是翻案,将人所共知的常识推倒,在一个常见的命题中,得出不同的看法,体现出所谓的出位之思。这种翻案凝聚了生活中的特定感受,所以也能给读者带来别有会心的美感。不过,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还可以表达出另外的翻案方式,如唐代初年宋之问的《七夕》: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这首诗总体水平一般,值得注意的是末二句,写出了一种特定的时间意识,只是在表达上还不清楚,直到唐代末年的崔涂在《七夕》一诗中,才把这层意思写得非常透彻: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诗中说人们每年的七月七日看到牛郎织女越过天河而相会,就以为他们一定为长期的分别而悲伤,其实,他们一点悲伤都没有。因为,神话中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我们看到他们等了一年才相见。其实对他们来说,也不过是一天而已,就像白天上工,晚上回家,乃是生活中的常态,又有什么好伤心的呢?虽然仍是从一年一度的相会去做文章,但巧妙地以不同的空间所导致的时间观念的不同来展开.一下子就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真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以神话为想象基础,从天上地下空间的不同来看时间的差异,并进一步由时间过渡到空间,这种奇思妙想并不是崔涂所独有,中唐杰出的浪漫诗人李贺,也有类似的描写,或许某种程度上对崔氏有所影响。李贺的作品题为《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传说月中有玉兔,而且月是蟾蜍之精,二者都指月。天色如“老兔寒蟾”之哭泣,乃言阴云惨淡,天上有雨。少顷,雨停云开,月亮出来,即所谓“云楼半开壁斜白”,似乎能够看到月宫中的楼阁了。“玉轮”一句写得奇妙,古人认为露水是白天而降,雨虽停了,空中水汽仍在,就好像露珠一样,月轮的运行,轧过这些水珠,仿佛把团圍的光辉也打湿了。雨后的月光自有别一种风貌,但认为是空中水珠所打湿,却反映出李贺非同寻常的想象力。“鸾佩相逢桂香陌”,是说月宫中的仙人彼此探访,在桂树飘香的道路上相逢。他们从月亮上俯瞰大地,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更变千年如走马”。这里所运用的,是另一种对神仙时间的表述,即天上一天,人间千年。如果是这样的话,虽然是一瞥之间,地下的变化仍然巨大,不仅是四季的变迁,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而且人类社会也是换了一代又一代,怎不让天上的神仙感到“如走马”呢?众所周知。李贺是一个对时间非常敏感的诗人,他这样写,自然是反映了其本人内心的紧张,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崔涂和李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即站在仙人的角度来看人间,这样一来,就能够以角度的转换而把原来的思维定势推翻,成功地予以翻案。
文学创作其实带有很强的竞赛性,先师程千帆先生在谈到宋诗的时候曾经说过:宋代诗人生活在唐代以后,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这表现在,在他们之前,已出现了许多大师,作为他们的学习对象;但同时,这些大师的存在,又迫使他们求新变异,不同前人,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大师。一个时代是如此,一个个体也是如此。凡有出息的作家。总是不甘心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友好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就确定了一篇作品或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秦观到李贺和崔涂,都可以明确地说明这一点。
(原文刊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高小康]内卷化:乡土文化复兴之路?
下一条: ·[张长虹]吸收与创新: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