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杨利慧]哈佛点滴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5 | 点击数:7507
 

  哈佛大学的学术活动非常丰富,学期开始后每天仅以海报形式公布的各种讲座、会议、学生的学术报告就不下20场,另外还有各院系自己组织的不贴海报的活动。我们常听的有东亚系和费正清中心举办的各种有关东亚问题的讲座,主讲者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学者外,也有从中国来的学者和专家团,比如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团讲解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易中天谈《三国》、北师大李晓西教授谈中国的经济改革等。另外,我们在那里的一年之中,燕京学社每周三中午12点到2点,都会举办讲座,主讲人主要是哈佛大学与亚洲研究有关的学者,但有时也有从外校(比如有名的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外国(比如印度、马来西亚)来的学者,话题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比如杜维明教授谈“朝向对话的文明:哲学中的一个可能性精神转变”(Toward a Dialogical Civilization: A Possible Spiritual Turn in Philosophy);孔飞力教授谈“为什么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应该研究中国的移民?”(Why Historians of China Should Study Chinese Emigration?);Arthur Kleinman教授谈"道德经验”(Moral Experience: Shared Existential Conditions Across Cultures);Peter Bol教授谈“从传记到群体生平学;从文本搜寻到相关数据库”(From Biography to Prosopography; From Text Search to Relational Databases";Michael Herzfeld教授谈“曼谷社区的动态学研究:一个人类学的个案”(The Dynamics of Community in Bangkok: An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等等。讲座备有自助午餐,通常是各种三明治和饮料,听众可以一边吃,一边听,并参与讨论。有的访问学者不愿意跟着课堂听课,而愿意听各种相关的讲座,觉得信息量大,更能反映新鲜的学术思想。我和德明在哈佛的一年中,也和燕京的一些访问学者一道,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 seminar),讨论的话题主要是东亚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包括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跨国婚姻、大众传媒、医药人类学史、文学和艺术等),每两周一次,参与者主要是来自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的燕京访问学者,但是也对公众开放,欢迎有兴趣的学者和学生参加。今年6月初,在燕京学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和几位同道一起,组织了“亚洲的宗教、大众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研讨会,邀请了哈佛大学的Stephen Mitchell, Henrietta Harrison以及波士顿大学的汉学人类学家Robert Weller分别担任各场的评议人和主席。研讨会的效果不错,大家准备得都很认真,许多发言人都觉得通过这样的活动(尤其是评议人的评议),自己很受教益。燕京学社的执行社长Peter Kelley先生在炎热的天气里坚持跟着我们听了一天会,令所有的参加者都深受感动。

  总之,在哈佛的一年中,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学业上,除了学术联系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之外,一些原本模糊的学术追求也变得更加明晰和坚定起来(比如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不尚玄虚空谈,而更注重解答实际问题;积极关注当前重大的学术和社会问题;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会各学科的长处等等)。在人生的境界上,哈佛的生活也给了我许多的教益,许多哈佛学者的学问和人品,令我不胜钦佩,正如钟敬文先生生前时常提醒我们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仅就此两方面而言,哈佛的岁月对我的学术和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2009-11-29 15:50: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永厚]一部填补空白的农史文献宏著
下一条: ·[王美彪]手艺人的静气和力量
   相关链接
·[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访问记
·哈佛大学在线课程《古希腊英雄》重启第二季·哈佛大学为办网上课程借力于校友
·[刘珩]民族志·小说·社会诗学: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访谈录·哈佛大学在线课程开放注册:跟纳吉教授一道重走“古希腊英雄”之路
·《哈佛看中国》: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朝戈金会长在哈佛大学发表学术演讲:“帕里─洛德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国图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启动大规模数字化项目·[王铭铭]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
·[刘悦笛]当代哈佛汉学家的“中国观”·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王铭铭]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王铭铭]民国民族志:重读20世纪前期的中国论著之按语
·[王铭铭]《汉夷杂区社会研究》序 ·[王铭铭]槟榔与咖啡
·[潘鲁生]正月十五,赏花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