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代迅]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
  作者:代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8 | 点击数:7248
 

  推动中国文化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话语建构

  “和而不同”较富学理性,但也不宜作简单化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因为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和”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和”中既有不同,也有相同。只有“同”即相通相近之处,才能构成“和”的平台和基础,如果彼此完全不同处处龃龉,截然相反,做到“和”也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从更深的层次讲,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承认客观知识体系的普遍有效性,意味着在跨文化研究中,通过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知识体系的逐渐交融与累积,进而达到知识的不断进步。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在多元文化中融合和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不是简单的西方中心或东方中心的文化,也不是中国中心的文化,而是超越了各民族地域性狭隘性的共同的普遍性文化。

  “9·11”事件后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在巴黎举行会议。在会议通过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把“文化多样性”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在承认文化差异现实存在的同时,明确指出:“不能把文化多样性视为一种一成不变的遗产……《宣言》的目的还在于防止那些借文化差异之名把这些差异神圣化。”这对于我们仅仅是强调文化差别甚至认为“文化冲突”必然导致“文化战争”、否认文化融通的观点,对于国内流行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潮以及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已经凝固化了的中国古典文化的观念,应当说是一种警醒。随着人类从远古彼此隔绝的历史发展到现代多元共生的世界史,生机勃勃并具有极大阐释空间的世界主义话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衰退,跨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并出现了一个“东方转向”,但是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在跨文化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3 14:06:5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云南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护根”行动
下一条: ·十年如一日的玉树民俗文化保护者
   相关链接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
·[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周星]“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从最“土”的学问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户晓辉]胡塞尔与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
·[王旭]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罗妹梅]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研究·[金书妍]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
·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