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云南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护根”行动
  作者:记者 刘志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8535
 


【关联报道】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任重道远

国际在线专稿 2010-08-13 16:06:24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志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但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正越来越被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省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请看详细报道:

  云南彝族艺人罗凤学表演了一首《神歌》。这样一首由远古先人留下的祭祀性乐曲,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只有罗凤学能奏唱。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罗凤学已有了人逝技亡的担忧。

  罗凤学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太了不得了。(但如果)再没有人去挖掘,没有人去传承,这些东西就丢了。” 

  云南省地处高原,相对隔绝封闭,这使得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很长时间内得以较好地保存。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外来文化的涌入以及市场化、现代化浪潮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被边缘化,面临逐步消亡的危险。

  联合国亲善大使朱哲琴女士对此痛心疾首,她说:“我们如何保持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对我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行动,也是非常紧迫的行动。因为这些文化很可能由于我们人类的不重视而遗失掉,我们不能把这些传承在自己手上错过。”

  云南省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范道桂介绍说,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省把保护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具体的保护工作,政府采取了分层次、分级别的方法。

  范道桂说:“保护的话我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尽可能把原汁原味的东西保护下来;第二是做适当的加工修改,加工修改后做一些节目,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览;第三是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普查工作、规划建立了近百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区),命名了约700名民族民间艺人、抢救保护了3万多册卷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但范道桂认为,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

  范道桂说:“政府还要加大力度,首先观念上要进一步改进,不是把传统文化当做发财致富的摇钱树,先把这个观念改变,强化保护意识。此外,政府还要加大(财政)投入。还有一个,保护工作应该建立一支队伍和机构。现在机构基本是齐全,已经建立到乡,有些村里也有。但是,我们保护的队伍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等等各方面还要进一步提高。”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云南民间文化组织“云南源生民族乐坊”的当家人刘晓津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在刘晓津的带领下,源生坊探索出一条让民间艺术在本土传承、外地发扬的新路。

  刘晓津说:“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我们源生坊尝试着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形式。我们主要是依靠老艺人,这些老艺人在我们手上都是宝贝。他们在普及的基础上,重点地发现一些苗子,把(云南少数民族)歌舞技艺好好的传下去。我们从文化的最内部、农村最基层来做,这样尝试着来做,做了三年多,效果很好。”

  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云南还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云南这种将无形资产化为有形资产的做法,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亚虎研究员表示赞同,但他同时指出,要把少数民族文化本真性放在首要位置。

  刘亚虎说:“它(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内涵,我们要把它的内涵、精华凸显出来,在它的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不要把它过分地包装、过分地现代化、过分地市场化、过分地商品化,这样一来反而对保护是个破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2010-08-06 15:41:4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忠美]简论峨山花鼓舞文化
下一条: ·[代迅]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