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汉唐信仰研究的新视角
——《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成果简介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4 | 点击数:9117
 

  中篇《东西与南北:中古道教历史的地域视野》,分为两章。作者以自己观察中古道教史的独特视角对道教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第三章专讲早期道教史上的东部传统和西部传统问题。这是道教史上研究的新命题。本章节主要讨论的是五斗米道“传入”江东的几个问题。作者认为早在永嘉之乱前,江东地区就应该有“天师道”组织的存在。而其时其地的“天师道”未必是从巴蜀汉中传来的“西部传统”五斗米道,而很可能是东部滨海地区旧有的传统,即“东部传统”。同时重点分析了晋宋时期所谓“奉道世家”的材料。可以明显看出:那些高门士族的道教信仰与次等士族的道教信仰具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从而推测高门士族的“天师道”来自战国以降东部滨海地区的仙道传统,而江东土著士族和晚渡伧荒士族的道教信仰则应来自东部地区既有的基层民间信仰。这两节的内容再结合上一章关于张道陵的研究,可以想见六朝时,早期道教的东部传统与西部传统应该是在江东地区实现融合之后,才逐渐造就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观念。第四章讲的是道教史上的南方传统与北方传统问题。该章节以姚伯多碑为例,对碑文的内容,特别是姚伯多家族的历史,和姚伯多碑所反映的南朝经教因素的来源提出的自己的看法。提出姚氏家族并非以往学者认为的是后秦羌人姚氏,而很可能是从南方迁来北方的汉人。这对于解释碑文中的南朝经教因素,是一个新的尝试。本章还对《笑道论》引用道典的真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本际经》来反映南北朝末年到唐初南北道教混融的一个侧面,这对于了解南北道教的融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下篇《中心与边界:早期道教与传统宗教和佛教的关系》,只有一章,重点讨论早期道教如何界定自己与其他宗教信仰和传统的边界,晋宋的天师道如何继承汉代《太平经》的传统。
  
  这项成果的研究,是以历史学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的,对任何一个专题所涉及的史料,都首先进行史源学的辨析,然后再尽可能深入地探寻史料中所蕴含的每一个历史信息。每个具体研究的最后,都力图将个案研究的特殊意义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
  
  该成果对于探寻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世界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将直接有益于对“中国本土宗教”理论的探索。其中具体讨论到的诸多论题,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已有的研究,或者是提出的新命题,具有广阔和深厚的研究前景。该成果对相关领域学者和一般文史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首都师范大学刘屹承担的《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迁》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目前,这项研究的最终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得优秀等级。研究成果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总计五章、十七节。

  上篇《主神与辅神:信仰世界的神格研究》,分为两章:第一章讨论的是传统宗教的主神。本章对传统宗教神格进行研究,主要围绕曾经作为天帝之一的太一而展开的。作者认为要准确理解太一在汉代信仰世界中的主神地位,首先要辨析太一与盘古的关系。该成果利用史源学的方法,对盘古神话的一些关键性史料进行辨析,因此本章实际上是排除盘古神话对太一神格的影响,确立太一在汉代无可动摇的神格地位。同时利用汉代文本与图像的资料,试图说明太一在汉代信仰中具有多面性的表现,不同地域文化中对他的认知和接受以及表现形式都会不同。另外对延续汉末以后太一神格地位的升降变迁,主要体现为太一从汉代的北极星神变为六朝的道教修炼身中神。第二章讨论的是中古经教道教的主神和辅神。中古道教有“三清”尊神,该成果只选取了道教经教中比较固定化的主神元始天尊来讨论。  

  中篇《东西与南北:中古道教历史的地域视野》,分为两章。作者以自己观察中古道教史的独特视角对道教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第三章专讲早期道教史上的东部传统和西部传统问题。这是道教史上研究的新命题。本章节主要讨论的是五斗米道“传入”江东的几个问题。作者认为早在永嘉之乱前,江东地区就应该有“天师道”组织的存在。而其时其地的“天师道”未必是从巴蜀汉中传来的“西部传统”五斗米道,而很可能是东部滨海地区旧有的传统,即“东部传统”。同时重点分析了晋宋时期所谓“奉道世家”的材料。可以明显看出:那些高门士族的道教信仰与次等士族的道教信仰具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从而推测高门士族的“天师道”来自战国以降东部滨海地区的仙道传统,而江东土著士族和晚渡伧荒士族的道教信仰则应来自东部地区既有的基层民间信仰。这两节的内容再结合上一章关于张道陵的研究,可以想见六朝时,早期道教的东部传统与西部传统应该是在江东地区实现融合之后,才逐渐造就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观念。第四章讲的是道教史上的南方传统与北方传统问题。该章节以姚伯多碑为例,对碑文的内容,特别是姚伯多家族的历史,和姚伯多碑所反映的南朝经教因素的来源提出的自己的看法。提出姚氏家族并非以往学者认为的是后秦羌人姚氏,而很可能是从南方迁来北方的汉人。这对于解释碑文中的南朝经教因素,是一个新的尝试。本章还对《笑道论》引用道典的真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本际经》来反映南北朝末年到唐初南北道教混融的一个侧面,这对于了解南北道教的融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下篇《中心与边界:早期道教与传统宗教和佛教的关系》,只有一章,重点讨论早期道教如何界定自己与其他宗教信仰和传统的边界,晋宋的天师道如何继承汉代《太平经》的传统。
 

  这项成果的研究,是以历史学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的,对任何一个专题所涉及的史料,都首先进行史源学的辨析,然后再尽可能深入地探寻史料中所蕴含的每一个历史信息。每个具体研究的最后,都力图将个案研究的特殊意义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  

  该成果对于探寻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世界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将直接有益于对“中国本土宗教”理论的探索。其中具体讨论到的诸多论题,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已有的研究,或者是提出的新命题,具有广阔和深厚的研究前景。该成果对相关领域学者和一般文史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05 02:55: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建芝]当代文化建设的困难和可能性
下一条: ·[王永厚]一部填补空白的农史文献宏著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