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贵州戏剧如何走向大市场?
——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复赛在即,记者采访省内专家
  作者:杨品 刘明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2 | 点击数:9866
 


  省戏剧创作中心主任马军:有模仿才有撮泰吉
 

  记者:本届小品大赛参赛作品种类较多,其中撮泰吉应该是观众们较为陌生,也是最具有原生态性质的代表,撮泰吉在贵州题材中,观众应该怎么看待这个贵州题材的作品?

  马军:撮泰吉是少见原生态戏剧。流传在彝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撮泰吉是彝语”:“撮”是“人”,“泰”是“变化”,“吉”是“玩耍、游戏、舞”,简单的说就是“人演变玩耍的戏”。

  表演就是撮泰吉不可代替的艺术特征,撮泰吉就是通过人的表演,表现了充满神秘感的劳作生活,同时,也给我们传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它的表演显得古朴、原貌。

  撮泰吉对于观众们比较陌生,它是原生态表演形式的小品,曹禺先生说:撮泰吉不仅是一种神秘的祭祀仪式,更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撮泰吉最显著的特性是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撮泰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它概括了戏剧的所有元素。在表演中大量模仿,可以说有模仿才有撮泰吉。

  记者:对于这种不为大多数人熟悉的原生态戏剧,它将如何借助本次比赛获得发展的机会?

  马军:可以说,多彩贵州小品大赛的原生态小品,是值得期待的一个亮点。我省的原生态小品,不仅仅只是为了体现贵州元素,表现贵州样式,我们还应该通过多彩贵州的艺术平台,把原生态的戏剧样式介绍给全国的电视观众,做成贵州文化的新亮点。要观众接受,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懂,要观众喜欢,就必须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戏剧样式的独特魅力。

  如果我们能够把原生态的民间戏剧,通过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发展成为一种戏剧样式的雏形,让观众认同和接受,就是对贵州戏剧的重大贡献。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就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意识。要求我们原生态的戏剧小品,在借用、保存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和发展,要敢于推陈出新。


撮泰吉(资料图片) 


  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张玉龙:贵州戏剧有魅力

  记者:贵州有这么多特色戏剧小品,可以说,贵州元素是有优势的,但它们需要通过什么方式来抓住广大观众的眼球,为更多人所接受、喜爱?

  张玉龙:贵州各地区的戏剧小品各具特色,都可以体现或代表贵州某个地区的文化气息。一个戏剧要想具有吸引力,主要是要有独到的特色,能让观众耳目一新。简单来说有三个途径可以作为未来戏剧小品发展方向的尝试:

  第一,正如本次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包括了阳戏、侗戏、布依戏、傩戏、地戏等戏剧小品,贵州戏剧种类丰富,具有本地特色和本身的学术价值。通过特有文化魅力让人产生关注。

  第二,在戏剧内容上能够反映近年来如凝冻、抗旱等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事件反映社会现象。令观众感到贴近生活。

  第三,从表演形式上突破,这次小品大赛中运用了杂技、舞剧或者一些民间表达手法等新颖的表演形式来进行表演,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好奇、兴趣。简而言之,抓住自身特有的文化味道,结合观众需要,贴近生活,探讨热门问题的作品都会具有吸引力。

  记者: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复赛在即,您有什么期待?

  张玉龙:我认为本届小品大赛都比较富有创造力,相比较之下,原生态小品和戏曲类小品在作品本身的内容上及其表演上吸引力较大。

  本届大赛节目形式多样,参演者从老人到小孩,题材贴近民间、民生。这些作品突出了贵州人的精神和贵州元素,展现了贵州各行业阶层的精神面貌,体现了贵州的地域特色。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契机,积极搭建人民群众展示才艺的平台,充分调动广大戏迷参与创作和表演的积极性,推动贵州戏剧小品的发展。展现贵州的独特魅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2010-08-09 10:39

上一条: ·一部文化价值非凡的苗族古代经典
下一条: ·非洲红衣马赛人的成年礼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
·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杨兰 刘洋]优化与策略:贵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贵州梵净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徐斌]贵州省大方县基督教传播调查记
·[汤芸]多族交互共生的仪式景观分析·[徐永安 杜高琴]论贵州蒙正苗族的“活人坟-竹王崇拜”及其传说
·[王雪嫣]贵州省青岩古镇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中国酒文化高峰论坛在贵州举行
·国际专家聚集贵州 交流探讨传统伦理下的非遗传承与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贵州区域报道启动
·“中国南方史诗与口头传统”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中美民族博物馆合作研讨会圆满落幕
·160年前侗族“款首章”现身贵州黎平·[余未人]“绽开在贵州高原的小花”——记刘锡诚先生
·首届中日民俗学高层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钟敬文]关于民间戏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