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十姊妹歌,独特的土家婚礼仪式音乐
  作者:李培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8 | 点击数:13904
 

  十姊妹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实用价值

  土家族是一个崇尚文明、注重礼仪的民族,所以,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的进行程序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按入席(座)——开台——圆台——离席等环节有序举行。首先,《开台歌》拉开序幕,点明主题;第二步则是十姊妹用歌的形式代新娘哭父母、祖先、兄妹、亲友等;第三步是十姊妹之间比拼赛歌、展示才艺,掀起十姊妹歌演唱高潮;第四步唱《圆台歌》,宣告陪十姊妹到此结束。所以,从整体上看,十姊妹歌演唱有序幕,有高潮,还有尾声,具有婚礼仪式的严谨性、结构的完整性、演唱的灵活性、曲调的多样性,以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性,充分显示其严谨的礼仪性特征。

  十姊妹歌的音乐极具民族音乐艺术特征。陪十姊妹以歌代哭,虽然整个旋律都是以“唢呐腔”音乐元素构成,但“哭”而为“歌”、忧中见喜、悲中有乐,被人赞誉为“中国式咏叹调”。特别是“哭腔”在歌中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十姊妹歌的艺术感染力,那悲恸低沉的音乐旋律往往让人肝胆欲裂,悲戚之情油然而生。十姊妹歌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是土家族独有的专利,在宣恩县居住的侗族、苗族和汉族都有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的婚礼习俗,十姊妹歌在这里是民族音乐更是大众艺术,成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作、共同浇灌、共同传承、共同拥有的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十姊妹歌极具多元化的包容性特征。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本民族的婚俗起源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文字记载,而十姊妹歌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好用口耳相传的活态文学形式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用歌的形式记录下土家族的社会足迹、婚姻制度、婚礼习俗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妇女的社会心态和对美好婚姻的追求。由此可见,十姊妹歌有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土家族歌谣、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十姊妹歌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这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十姊妹歌中,有关劝告新娘出嫁后牢记家庭团结、夫妻和气、妯娌礼让以及亲邻里、敬尊长、待亲朋、孝父母、重礼义、明廉耻等方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歌唱时引经据典,聆听细品入情入理。那些教人勤俭持家、处世为人的歌,有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祖辈语重心长的教诲,姊妹情真意切的劝慰,极具伦理操行、传统美德的启迪教化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

  由于音乐主旋律巧妙地运用了低沉而哀婉的“唢呐腔”,当人们在欣赏歌唱十姊妹歌时不仅引人入“情”而且引人入“景”、入“理”,眼前自然浮现出土家姑娘出嫁时难舍难分、哀泣怜悯的感人场面。十姊妹歌用独特音乐艺术来描摹景况、复现画面的“造型性”特殊功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那种“重在情字、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内含着丰富的美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习俗逐渐被淡化,土家族十姊妹歌正濒临消亡。据田园调查,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这种婚礼仪式一直完好地保留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文革”中因十姊妹歌被当做封建文化、黄色歌曲而被无情地打入冷宫,陪十姊妹也被当做“四旧”的陈规陋习而遭到破除和禁止,直到最近几年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陪十姊妹、唱十姊妹歌这一土家婚嫁习俗才有所复苏。但是由于在历史上曾有过传承的断裂期,所以现在能唱十姊妹歌的人大都年事已高,十姊妹歌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传承困境,其生存空间亦愈来愈狭小。

  为全面系统地保护土家族十姊妹歌的艺术形式,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宣恩县已将其成功申报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相继在长潭河、椿木营建立十姊妹歌培训中心和生态保护区。把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挖掘整理上,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民俗等多方面积极为其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社会价值。

  相信只要紧密结合宣恩“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农村特色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力度,在相关乡(镇)组建“十姊妹歌”演唱艺术团,积极向外推介、展示、宣传,十姊妹歌一定会在活态的传承中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来源:恩施日报 2010-06-26 09:43:40)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恩施新闻网 2010-06-26 09:43:4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满族说部“活”起来 活态传承焕发新的生机
下一条: ·七十五年前的草原敖包祭
   相关链接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龙圣]清代白帝天王信仰分布地域考释·[孙正国]土家族丧葬礼俗的生存智慧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李容芳]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变迁
·[柏贵喜 张晨]艺术场视角下土家族撒尔嗬重构研究·[梁聪聪]人间路不平
·毕兹卡的阳戏·[石甜]湖南沅陵瓦乡人的哭嫁习俗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管彦波:“非遗”研究的厚重翔实之作
·[王丹]清江流域土家族“人观”研究·民歌《六口茶》发源地成谜 一口一问一口一答
·[赵心宪]土家族民歌资源的生态保护问题·“渝东南第一床”:土家女儿的祖传嫁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