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王铭铭]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0 | 点击数:10561
 

  可佛教的“非智论”,是否能够驱除智慧的摩影?失望的列维-斯特劳斯说:

  这个非智(non-knowledge)的伟大宗教并非建基于我们没有了解能力上面。这个伟大宗教本身即是我们有能力了解的明证,并提升我们,使我们可以发现种种真理,这些真理存在的方式是实存(being)与知识(knowledge)互不相容的方式。

  因而,他认为:

  佛教的道德观在历史上所提出的解决方式,使我们要面对两个同样令人不安的选择:任何人如果觉得个人救赎必须建基于全人类的救赎的话,便会把自己封闭于修道院里面;任何对此问题提出否定答案(即认为个人救赎不必和全人类均得到救赎有关)的人则在唯我主义的美德中得到廉价的满足自得。[5]

  “我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和其他人类学家一样,已深深被影响到全人类的一项矛盾所困扰,这项矛盾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6]困惑之中,迂回的列维-斯特劳斯没有进行“思想革命”,而是如同众多西方哲人,回归于欧洲传统的语言哲学,期待从中找到贯通自然“纹样”与人类文化的“逻辑”。出于善意,他终于还是将语言的结构视作自然与文化的共同基础,继承了近代西方话语传统——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比近代西方文化更重视言辞的力量;如福柯所说,在欧洲,人的观念可以说是在16世纪以来的知识突变中兴起的,这个观念如此依赖于近代知识中物的分类学提供的秩序观,以至于可以说是“近期的发明”。[7]

  被文学家誉为“英雄”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企图抵达的境界,可能是回归于“物我贯通”的“古式社会”。然而,他的贯通方式,兴许是人文科学的一种倒退——因为他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唤醒了近代西方语言-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命。

  为什么如此超凡脱俗的人类学家在触及到世界观问题时,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们不能以宗教信念,来衡量人类学家的得失。因而,对于列维-斯特劳斯的学者式徘徊,我们应充分理解,以至肯定。然而,有必要指出,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同时显露出来的锋芒与退避,背后隐藏的乃是西方人类学的力量与局限本身。沉浸于西方思想传统中,人类学大师们无法摆脱近代自然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笼罩。在他们的研究中,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和“古式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往往被解释为人对天的解释,而人对天的解释,又被归结为人对万物的分类。人类学大师们都能意识到,是发达的“现代”分类(符号),使我们人区分于自然,并凌驾于自然与人的“合一”之上;他们也能直面世界的这一历史命运。

  我之所以推崇《忧郁的热带》,正是因为它为我们打开人类学之门,洞悉它的启发与困惑,提供了一把带密码的钥匙。

  --------------------------------------------------------------------------------

  [1] 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1955]。

  [2] 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83页。

  [3] 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535页。

  [4] 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540页。

  [5] 上揭书,541页。

  [6] 上揭书,542页。

  [7] 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本文原载于作者《经验与心态》一书)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王铭铭博客 2009-11-04 16:47:57

上一条: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拥抱整人类思想
下一条: ·[王铭铭]列维-斯特劳斯无需失望:关于“非西方”与他者认识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