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郑威]社会记忆:民族文学作为族群叙事文本
——以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的族群认同功能为例
  作者:郑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4 | 点击数:15046
 
大家知道,具体的民族或族群无疑是另一个重要的表述单位和认同依据,与所谓“民族-国家”的政治性单位表述并不一致,它不仅通过诸多可量化的指标,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自然生态、共同的经济方式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等因素“客观”地确认边界,同时,它更需要在各种复杂的族群关系互动中,自主选择在特定语境(context)中最符合族群利益的价值认同。我们相信,每一个民族或族群对“我们的历史”都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认定,以便区别于“他者的历史”。民族成为“确认历史”具体单位的另一条边界,即“我族历史”必须借助与“他族历史”的边界关系进行确认。这也就是族群理论中所谓“边界论”的基本主张。巴斯认为,民族认同的最重要价值与族群内部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同样受到来自族群内部活动的限制。另一方面,复合的多族群系统,其价值也是建立在多种族群的关系互动中。④ 其中存在着两层相互关联的意思:“我族的边界”需要借助与其他的边界关系来完成“修建”工作;同时,任何“他族的边界”都不能凌驾在“我族的边界”上。人类学的族群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体系,在此我们仅就其大致的概念和主要流派作一个简单介绍。
 
二、作为记忆文本的《密洛陀》
 
中国的民族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晚近时期产生的作家文学共同构成。瑶族文学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支系繁杂,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和类型,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早已引起国内、国际学者的注意和兴趣。本文将要谈到的《密洛陀》,是中国瑶族的神话创世古歌,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大化等地自称作“布努”的瑶族聚居地区,它已经被搜集整理成为多种版本的文学文本。下面要引以为例的是蒙冠雄、蒙海清、蒙松毅搜集翻译整理,于1998年8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密洛陀》一书。
《密洛陀》是瑶族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古歌,具有丰富厚实的布努瑶历史和民俗文化积淀。它以诗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人类的产生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歌颂密洛陀这个被称为民族始母的神化人物和她创世的伟大业绩。
据传,在远古时代,天地混沌一片,只有一位密洛陀女神。她用自己远祖师傅留下来的一顶雨帽营造了天穹,又以师傅的手脚做柱子,撑起天穹的四角,再用师傅的身躯当大柱撑在天的中央。她又造了比天还要大的地,再把天边和地边缝缀到一起。地上凸起的为山脉,凹低的是河流。当她走在山上时刮来一场风,就此怀孕产下九个儿子。她指挥他们造了森林,又把造出来的各种动物放入林间;她还教儿子们用蜂蜡蜂蛹捏成人形,放到缸子里,九个月后,“人仔”们都活了,密陀洛哺养他们长大,教他们学会语言,再让他们彼此婚配,并去各地生活。于是,便有了世间的万物和人群。
《密洛陀》古歌从第十章起,写的是人界的活动。第十章以前,写的是神界诸神的各种活动。女神密洛陀是主宰神,她造了各种神,也造出了人类。她用什么造人,古歌写“用粮造人”、“用土造人”、“用石造人”、“用铁造人”、“捏蜡造人”。密洛陀用采来的蜂蜡造人成功,造出四男四女:“四个有阳物,四个是男性,四个有阴物,四个是女性。”有男人女人,就可以繁衍人类。《密洛陀》古歌中,还有反映布努瑶民间的入葬仪式和石棺葬、祭祖节、舅权制、迁徙等等一些民族文化现象。
在解释民族起源时,《密洛陀》这部创世古歌解释得相当生动和有趣。诗中是这样叙述的:密洛陀用蜂蜡造人类,等到了九个月,密封的箱里有了声音,打开箱子看,“第一箱有个人仔,长得白又胖,讲的第一声是‘妈’,第二声是‘吃饭’;第二箱的人仔,生得多俏俊,讲的第一声是‘乜’,第二声是‘啃厚’;第三箱的人仔,生来多威武,讲的第一声是‘眯’,第二声是‘囊礼’;第四箱的人仔,生来小又瘦,讲的第一声是‘密’,第二声是‘农优’”。“各操各的语,各讲各的话”。“乜”、“啃厚”是壮语,“眯”、“囊礼”是苗语,“密”、“农优”是瑶语,是“妈”、“吃饭”的意思。四箱人仔代表着汉、壮、苗、瑶四个民族,汉、壮、苗、瑶各民族都是密洛陀创造出来的,各民族都共同拥有一个祖先。他们长大后“各自去当家”。
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密洛陀》记载着布努瑶的发展脉络,布努瑶人民把她当作自己民族的“神谱”和“根谱”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有与之相关的“密洛陀”神话传说,有传播极广的文本《密洛陀》,汉族典籍中也有不少旁证,甚至还有一些可作凭证的文物实料。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对自己祖源在口传上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这些都构成族群整体认同的前提。
结合《密洛陀》的立体性特点,我们可以洞悉布努瑶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独有的“族群认同”结构。大家知道,“传统”是一个经常被用来表示以往文化内涵,影响着、又区别于当下文化的概念。“传统”并不等同于由统治力量支持的“正统”,“传统”包含了稳定的文化结构,也有与时为变的因素。历史中的某些元素因为符合时代的需要,就成为重要的“传统”。《密洛陀》不仅从文学角度探讨了布努瑶文化与人类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还揭示了布努瑶历史社会结构生成演变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特征。这种独特性和唯一性融化于布努瑶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心理结构之中,表现为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文化积淀的产物。它隐藏在民族文化系统的深层,凝聚于文化精神内核——神话意象之中,无形地、内在地支配着布努瑶群体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由此采取的社会文化行为,进而影响布努瑶历史社会结构的发展进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赵园]古村镇的另一种死法
下一条: ·[宫龙楠]从宋词看宋人的饮茶艺术
   相关链接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王倩 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
·[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民族文学》展现各民族灿烂文化
·[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王琴]“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