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吴定安]漫论族谱的收藏和研究
  作者:吴定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31 | 点击数:6500
 
 
江西方志学家梁洪生教授说:“宋以后的传统社会中,各朝统治政策都与家庭建设理论并行不悖。特别明后期,家族伦理经过文化人的宣教普及而深入于乡民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日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观念传承。以后几百年间修谱建祠及集体祭祖等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常识,并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行为规范。而建国以后,基本政策一直以家族建设与活动为打击对象……修谱活动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绝大多数‘文化人’连旧谱都看不懂了。”③我国史学界对族谱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偏见,国史、方志的整理、研究备受重视,地方志的编修有专门机构、人员和经费,记载各级官员的交替传承,功劳政绩。而民间族谱却被打人另册,屡遭灭顶之灾。老百姓自己筹款修谱,记录自己的历史与血缘传承,往往被斥之为“封建宗族派性”,禁止之声不绝于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思想理论上的一大偏向。 
如果说族谱是封建产物,是宣扬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秩序的东西,那么封建朝代的正史、方志又何尝不是?封建正史方志可以整理研究,为什么单单族谱必须焚尽而后快呢?莫非历史真的只有少数杰出人物的活动才具价值?史学只能是帝王将相与少数杰出人物的专用品?莫非只有正史、方志才是文化遗产,而族谱只能是“封建糟粕”?如果因族谱中存在作伪、失实、攀附、篡改之辞,学术界便嗤之以鼻,不以为信,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这些毛病官修史志与文人著述中也常见,有的比族谱还更严重,梁启超也说过:“吾中国官犊上文字,多不足措信。”④例如《宋史》及司马光《谏水记闻》、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等书诬陷攻击王安石,就令数百年后的金溪人蔡上翔拍案而起,穷27年之工,参阅千卷文献,写出《王荆公年谱考略》“以辨宋史之诬”。⑤官修史书中美化当权者,篡改史实,遮讳统治者种种拭父淫乱的事实,真是数不胜数,何以史家依然引录不误?其实,族谱的编修是极其慎重的,但因人口繁衍,分支析派,散居各地,年久岁湮,各支派宗谱的详略、叙述便难以一致,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谱的真实性。国内以岳飞为先祖的《岳氏家谱》就有4部,分别在云南、湖南、江苏三省;临川、东乡、金溪与王安石家族相关的宗谱本人即见10部之多,其中当然难免有不合之处。只有对不同版别不同支派的族谱相互参证,深入探究,才可求得真相,不可轻易认定某谱某事某人为杜撰,不可因某一事伪,而讲整谱皆伪,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族谱研究十分薄弱,一是收藏偏少、分散,不便利用;二是长期的思想禁锢,学人观念落后僵化,丧失了司马迁那种“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论勇气,甚至丧失了学者起码的尊重历史事实的品格,极少有人下扎实功夫,深入研究族谱。故我们对族谱宝藏的开发、利用、研究、创新还处于初始阶段,美国学者铁尔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家谱记录大会的报告中说:“中国家谱和世系家谱,是中国家史学者和家谱工作者进行研究的重要史料,而它的其它方面的研究价值则刚刚开始被人们认识到。”⑥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地方图书馆第一要务应是搜集本地方的文献史料,而每部族谱几乎可说都是“孤本”,搜集有较大难度,不象买书那么容易。但我们应该看到,外国人对我国的地方志、谱喋的搜集可谓不遗余力。日本人为取得洪秀全家族的《洪氏宗谱》,“九一八”事变前后两次派人冒称是洪氏逃往海外的后裔,想尽方法让族人视为同宗,盗走洪谱,真可谓奸谋百出,费尽心机。解放后我国史学界因研究太平天国需要,遍搜洪谱而不得。后来还是日本友人东京大学小岛晋治教授将《洪氏宗谱》复印寄赠,才解决了太平天国研究中的这个难题。⑦美国学者研究徽商,也主要得益干安徽的地方志和族谱。我们经“土改”和“文革”焚毁了大批谱牒,无疑增加了搜集的困难。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保护文化的却往往是文化很少或者没有文化的农民。“文革”中文化人噪若寒蝉,纷纷交出或私下销毁古籍文献以求自保之时,往往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敢于火中取栗,把造反造来的族谱“偷”走保存。关键时候他们更显得大智大勇,例如用泥巴把砖雕石刻、石碑文字糊起来,上面写上“毛主席万岁”,止于是造反派就不敢去砸了。是他们有的把族谱藏于暗处,誓打死不交;有的缝于衣被,日夜不离;以种种办法保住了大批村姓谱牒,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修谱热”提供了绍续前代、承接历史的司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个不大不小的“修谱热”,是有深刻的传统与社会原因和农民深层文化心理需求原因的。
从普遍意义上说,每种谱牒都具有其特殊价俏,应予保护与收藏。它可能一直无用,也可能有朝一日千金难求。宋、元、明版的谱牒存世极少了,乐安县流坑明万历十年的《董氏族谱》已属二级文物。现存多为晚清与民国所修,但我们决不可轻弃之。要集全中国族谱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各地图书馆应尽量搜集本行政区内谱牒,集腋成裘,这样一市一省的图书馆系统就能编成藏谱总目,藏谱就能蔚为大观了。 
现今收藏谱牒,本人认为有五种有效方法。(1) 原本购买。有的地方新谱修成,旧本便被搁置或废弃,这时有效介人,可能购买成功;(2)借阅复制。在村族中开明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借阅其谱,然后复制收藏;(3)适时购藏当代族谱。族谱打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当代谱必然要为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当代编谱多数地方为了减少村民负担,往往允许族人出钱购买,如果适时表达图书馆的购藏意愿,一般都能得到群众支持。现今还有一个趋势,全国性的同姓总修大部头的“通谱”,如广西的《中国吴氏通书》。⑧四川的《全国苏氏通谱》等,这类书汇总了数省的同姓族谱资料,信息量很大,又多为正规出版社出版,只要汇款即可买到。(4)旧货市场或旧书摊淘购。常见旧谱摆在地摊上,这是收荒人走村串乡以废纸价或低价收来的,多为村人废弃的残本,故价格低廉,如能碰上“谱头”或善本,则应购下。(5)关注旧书信息。石家庄有一种《藏书报》(原名《旧书交流报》),刊载全国各地旧书市场与旧书转让信息,其中常有族谱身影,多为书摊业主或私人藏书的转让,间或还有少数珍稀版本。笔者认为,有关方面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收藏到大批谱牒。这里,还需要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1)有一定的资金专款;(2)有一两个有责任心、有一定水平的工作人员专负其责。满足了这两条,必有所成。当然,如果以急功近利的眼光看,收来一大堆谱牒,可能只是一堆废纸而已,但想想“天一阁”范氏400年前搜罗的大批地方志、政书、实录、各地诗文集等又为几个学者所用了呢?其价值不还是存在吗。
学术大师梁启超说:“我国乡村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污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语,惮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⑨大师的期盼正在苏复的中国逐步实现,或许族谱的研究,将使我国史学别开新面,而实现向现代史学转化的质的飞跃。 
(原文载于《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04期,注释等请参加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杨]陇东民间艺术:在传统与现代间行进
下一条: ·[卢万发]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