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金文]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的文化解读
——兼与廖明君先生商榷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1757
 

  廖氏对《妈勒访天边》故事的研究具有开拓之功,而且可能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舞剧《妈勒访天边》中,母子所访就是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太阳。对于舞剧反映内容与原作的差别,我没有异议,改编就是要创新,要区别于原作。但是,我以为廖氏对该故事的解读很有必要作进一步商榷。

  首先,作为学术著作,廖氏将《妈勒访天边》称为“神话传说”是不够严谨的,神话与传说分别属于两种口头创作体裁,一篇作品不可能既属于神话,又属于传说。我以为《妈勒访天边》不属于神话,神话的中枢是神,如《共工颛顼争帝》神话、《后羿射日》神话、《布洛陀》神话,等等,其主要人物都是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神话还往往具有解释性,像关于天地怎样形成,人类如何产生,水缘何东流,神话中都有解释说明。《妈勒访天边》中根本没有出现任何神灵的形象,也没有任何解释性的成份;《妈勒访天边》也不属于传说,传说具有历史性,或讲述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故事,如包拯的传说、杨家将的传说,等等;或采用历史的表述方式,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的传说,等等。传说还具有可信性,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与特定的区域、风物、地理人文景观等相联系,让人有一种信以为真的感觉。而《妈勒访天边》既不具有历史性,也不具有可信性。

  《妈勒访天边》中,人物是没有任何特殊身份,以至于无名无姓的一对普通母子;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古时候”,地点则没做任何交代,时间、地点都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从这些方面看,我们认为《妈勒访天边》是一则传统的民间故事。

  对神话和故事的研究在方法上大有不同。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中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其中蕴含着大量蒙昧时代人类的文化信息,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在“万物有灵”观念指导下的奇思妙想,必须将其置于原始文化的视野下才能对其有所认识或了解。一般来说,故事的产生要晚于神话,也晚于传说,其中虽也反映一些古老的观念意识,但不是主要的,人们在创作与讲述中有了明显的自觉意识,譬如故事中常常出现的海龙王的女儿的形象,宝物的形象,等等,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不会信以为真。总之,在故事讲述中人类的理性意识占了上风,因而,故事中虽也可能包含一些历史“遗留物”,但故事的研究重点却应该放在对其所表现的理性意识上,而断不可完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去考察。

  廖明君正是犯了这种方法论上的错误,在解读《妈勒访天边》时,把故事当作了神话,完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看待产生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口头创作,把整则故事看作无意识创作,着力于从中寻求“原始遗留物”,进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故事中的“天边”意味着“太阳”,孕妇象征着“生殖与丰饶”,具有与太阳相呼应的文化意义。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就会把整则故事释读成人类向太阳进行祈祷的巫术仪式的象征,从而消解该故事原本具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廖氏在解析《妈勒访天边》故事时,还犯了另一个错误,那就是以世俗事理的眼光来看待文学。文学以情感人,不是以理服人,如果处处以日常事理去分析、评断,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文学研究。譬如,近年学界有人著书批评《水浒传》,以为梁山英雄崇尚暴力,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以至于提出要对这部古代文学名著进行解毒[6]。在民间文学的研究中也有这种现象,如关于《愚公移山》的神话有人也有高论,据《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说,有人以为愚公挖山属于蛮干,仅凭热情而缺乏科学态度,搬山不如搬家,既省力又省时[7]。在研究文学作品时,以世俗的日常事理去加以推论,自然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廖明君在研究《妈勒访天边》故事时正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以为故事中“寻访天边的目的是含糊而缺乏功利性的”,按日常事理而言,人们必不会去“访”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天边”,因而“访天边”一定是意味着寻访具有“生殖与丰饶”意义的“天边”的太阳。其实,即使按事理推论廖氏的观点也未必能成立,太阳起于东落于西,何尝老老实实在“天边”呆过?如果以世俗的眼光作进一步推理,整则故事可能都不成立:让一个孕妇独自上路,她的丈夫哪儿去了?这是多么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无论如何,对于廖氏以世俗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观点来审视这则优秀的民间故事我是不能苟同的。

  总之,我以为廖氏在分析《妈勒访天边》的文化内涵时,犯了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以神话学的视角分析故事,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一是从日常事理的角度看待文学,犯了文学研究上常识性的错误。那么,《妈勒访天边》故事究竟应该如何解读,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我以为,当我们不再把《妈勒访天边》看作神话,而是还其以故事的身份后,其内容也就不难理解。

  首先,从故事发生来看。《妈勒访天边》的故事发生于人们对自然的观察。故事讲:“古时候的人瞭望苍天,望见天就像锅头一样,圆圆的盖着大地。于是大家都说,天一定有个边的。谁都想去看看天边,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8](p24)正是因为想看看“天边”是什么样子,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人们才有了访“天边”的冲动,也才有了“访天边”的故事。

  “访天边”是一个大胆而新奇的念头,“表现了壮族祖先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决心”[9](p14),标志着壮民族科学意识的萌生和理性意识的觉醒。早在上古时期,原始先民就开始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但他们对于观察到的结果都统统给以了想当然的解答。譬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霞?他们以为那是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结果;水为何东流?他们则认为那是因为共工撞折了天柱。原始先民对大自然充满了兴趣,却没有科学探索的意识。人们通常认为,科学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当古希腊人在摆脱了宗教信条的束缚后,不再用神话和任性的神来解释世界,来区别自然与超自然的时候,才是真正发现了自然,才可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正如人们所说的开始了科学探索的古希腊人一样,创作《妈勒访天边》故事的壮族先民已不再满足于将对自然观察的结果凭宗教幻想作想当然的解释,而是要去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及通过实践去探索自然奥秘的理性意识。如果说,从用宗教的眼光到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的转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那么,《妈勒访天边》的故事则说明壮族先民早就完成了这一伟大的转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灯谜说略
下一条: ·[陈金文]试论梁祝悲剧的性质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