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明]东方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东方民间文学概论》评介
  作者:陈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3 | 点击数:9103
 

  第三,提供了东方多个地区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概况,为后续的系列研究奠基了基础。就相关的学科而言,本书既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也为东西方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许多线索和丰富的史料。比如,除经常提到的各地的洪水神话、传世神话外,研究鬼故事、宝物故事、皮影戏等都很容易从中找到可供比较的原始史料。本书在每章后列出了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方便。不过,如果书后能有书名、人名等索引的话,对读者的方便可能会更大一些。

  此外,从学科建构的意义上来说,由于本书的出版,东方文学学科将由原来的东方文学史(以书面文学为主)、东方文学理论(诗学)的两大方面,转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东方民间文学无疑将成为三足之一。实际上,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格局中,与欧美文学、俄苏文学的研究相比,东方文学研究所占份额较低,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东方文学研究者自身的努力,不仅要发扬原有的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优势,而且要在东方文学理论、东方民间文学方面有更突破性的成就。在东方古典诗学(特别是印度诗学)方面,金克木(《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曹顺庆(《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邱紫华(《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郁龙余(《中国印度诗学比较》,昆仑出版社,2006年)等学者已经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但在诗学原典的翻译和研究、以及与中西诗学的比较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东方民间文学研究就更不待言。

  如何在全面掌握东方民间文学史料的基础上,沿着本书作者们设定的“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的三个既定目标(尤其是第三步《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建造完整的东方民间文学大厦,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本书的印度民间文学部分,对梵语民间文学论述比较周详,但对中世纪以前的、梵语以外的印度其他语种的民间文学介绍得不多。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学集散地,印度民间文学可以用“灿烂辉煌”四个字来形容,比其他东方地区有着更为深厚、丰富的民间文学,如果能够将梵语以外的、南印度的民间文学综合呈现出来,对理解整个东方、甚至东西方民间文学关系都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在史料方面,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史料的范围。不仅要利用东方各个国家(或地区)采录的民间文学资料、历代流传的民间文本、西方多家图书馆或博物馆(甚至个体)所收藏的东方民间文学写卷,而且要重视当前更多、更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大航海时代之后西方人(传教士、商人、士兵等)对东方多个地区的民间故事的采风成果。在体裁上,还有谶言、“荤故事”、“顺口溜”、乃至属于现代民间艺文的“网语”和“短信”等有待发掘,而对民间文学与其他艺术、宗教乃至科技活动的复杂关系亦可深究,比如分析民间文学在东方不同地区的艺术表现、宗教活动中的民间文学元素、宗教文本中的民间文学成份、宗教传播与民间文学流传的相互作用、科技文献中记录的民间文学素材等等。

  本书重视文本分析,对民间文学的“口传”特征分析尚未很好地贯彻始终。对该特征的突出分析,需要建立在相当辛劳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本书的第十五章“菲律宾民间文学”、第十九章“蒙古民间文学”中,有不少的田野调查成果,特别是有关菲律宾山地部落的洪水神话的调查,乃是作者史阳多次冒着一定的生命危险“深入虎穴”而得来的。要对东方各地展开全面的田野工作,目前存在着种种实际困难,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只有利用各种机缘,或者深入实地或者利用对象地区已有的调查成果。因此,在理论方面,更全面深入地、更细致地分析东方民间文学作品的“口传”特征以及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形态,把东方各国民间文学当作一个具有历史的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对其进行宏观描述和系统阐释。

  在古代东西方文学的关系史上,要将清理民间文学在东方不同地区的传播与变异,与这些素材在西方不同文化区域中的流变研究结合起来,在东-东和东-西的双重层面上,进一步分析民间文学在东方内部的传播,以及对西方文学起源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破除二元对立的东西观,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揭示文化交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总之,今后的研究相当令人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2007-9-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晖]评《列王纪研究》
下一条: ·[张玉安 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丛书”总序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