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欧林]艺术、遗留物和身份技巧
  作者:[美]艾略特·欧林   译者:桑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15 | 点击数:14379
 

  海德在过去的作品中建构身份。其他人可能会想像到对那些作品进行艰苦重构和对过去的重塑所负的重大责任。雅格布和威廉·格林(Jakob、Wilhelm Grimm)着手记录和描述德国的神话,“所有精神和心底动力”的源泉(Grimm 1966:xxiv)都在于德国民族的发展(Peppard 1971:49)。传说和童话被认为是古代神话的碎片,是节日,是游戏,历法风俗是古异教徒礼拜的遗留。格林兄弟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些已湮没在基督信仰中的神话6,叙述它们,把它们和邻国的神话区别开来(Grimm1966:xxiv-xxxiv)。如果古代神话的重构本身就是一种巨大努力,那么格林兄弟也没有忽视神话背后的身份问题。雅格布·格林自己也提出过问题:“日耳曼神话的真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Grimm1966:xlvii)。尽管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试探性的、不完整的——当然是和描述重构过的神话数量相比较而言的——但他还能尝试。他写到,日耳曼神话是“狂热的”而不是“平淡的”(Grimm1966:xvi);天然但简单;粗糙但真挚。它强调“父系权威”、对“妇女的敬畏”、“谦虚和美德”。它表达了“在可见形象中展现无限内涵”的艰难,揭示出“虔诚的思想”,没有空虚,它指向高尚(Grimm1966:xlvii-1)。但如果古代作品是揭示德国可信身份的最直接的方式的话,那么身份就是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德国文化和历史的强有力的力量。雅格布·格林甚至在日耳曼神话中看见了“德国基督教的整个细胞”和改革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必要性(Grimm1966:1-1i)。如果身份能通过对作品的详细考察而把握的话,那么身份本身就不是作品而是强大的力量。

  1846年,威廉·托姆斯(William Thoms)用“民俗”取代了“通俗的古代遗物”,他希望像雅格布·格林整理德国神话所取得的成就那样在英国诗的整理中有人也能有如此的成就(Thomas1965:4-6)。17世纪的英国古物研究者们相信过去的合法价值(de Caro1972:41)。在他们看来,当代的惯例受古代先例的制约。他们努力寻找各种政治、宗教制度和特权的古代先例(比如:习惯法,议会,圣经遗留物,僧侣似婚姻,反天主教法律),他们的目的非常实用(de Caro1972:42-49)。但是,他们的研究认为可信制度反映的是古代惯例和风俗。到18世纪末,古物收藏家们的实践作用论让位给理论倾向说,即古代文物能揭示“古代浪漫和诗意的简朴”,并是“一个民族大众性格的最忠实的记录”(Thomas Burgess, 引自de Caro 1972:57)。当托姆斯写作他的论言时,古物研究者们的观点已经吸收,并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格林兄弟;人们相信在神话和迷信中可以追溯“民族的最初形态,它们的身份或类似物,它们的变迁和民族性格的本质结构,比其它任何情况都深沉,甚至对语言本身”(Wright1969:237,补充强调)7。

  托姆斯(Thoms)在他的民俗概念和民俗研究中吸收了海德—格林(Herder-Grimm)的把民俗定义为民族遗留物的观点,但它也受到了“泰勒的科学”的进化观的影响。1871年爱德华•莫莱特•泰勒(Edward Murnett Tylor)在他的作品《原始文化》中声称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风俗和思想的事实来证明,这些风俗和思想只有在它们产生的原始环境下才有意义(Tylor1958:1:16),环境很大程度上与现代野蛮部落的条件是一致的(Tylor1958,1:21)。尽管泰勒相信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和文明归功于野蛮祖先,对民俗学家来说,野蛮和文明却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Bronner1986:29)。野蛮和文明的区分被看作是遗传的和不可克服的,“农民和未受教育的”不能被归为文明的另一面(Edwin Sidney Hartland, 引自Dorson 1968a,1:234,243)。泰勒在过去只注意到“英国农民和非洲黑人之间的微小差异”(Tylor1958,1:7)。但对民俗学家来说,这不是随意的类比而是基本原理。

  泰勒(Tylor)的进化论改变了过去话语的性质。第一、以前认为民俗作为遗留物是野蛮人类的远古过去,不仅仅是民族学定义的民俗的古昔时代。第二、民俗(即残存物)是文明发展中被遗忘而不是被珍惜或挽救的东西(Tylor1958,2:539)8。最后,海德和格林兄弟对民族的最初定义和区分是由血统路线决定的——也就是,沿着民族之线——而英国的遗留物民族学家则沿着“等级”之线。一个农民作为个体出现;他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是如此不同超乎人们的想象9。民俗学家想要掌握游离于文化之外的这个阶层的心理状况,他们的知识是口头相传,他们的风俗是地域性的、丰富的,不是上面强加的(Alfred Nutt, 在Dorson 1968a:261)。

  对残存主义者来说,如海德和格林兄弟,民俗就是遗留物,它是继承而来而非创造(Mason1891:98)。民俗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他们不会按“科学和文化的规律行动”(Mason1891:97)。风俗是试图掌握“人性的心理心灵方面”的人类学的一部分(Edwin Siden Hartland,引自Dorson1968a:231)。它完全是“心理学上的”(Burne1914:1),它的物质材料可以通过掌握“未开化的想象特征”来加以探测(Andrew Lang,引Dorson1968a:297)。民俗是文化的内部方面——民族观念和想法的集合——不只是惯有行为的简单堆积(Mason1891:103)。风俗是身份的遗留物,因为通过风俗,人们能够形成和辨别那些不像是自己的潜在的大众性格。今天,如果遗留物民族学家所做的努力不能用所关心的身份问题打动笔者们,那是因为这些遗留物主义者试图描绘没有共同历史的民族的身份,他们没有社会组织规则的约束,没有心理意识。当自觉的文明要用产生它的野性方式来自笔者定义时,野性无法想象,更不用说定义它自己了。野性存留在文明社会成员的内心10。

  海德和格林兄弟的观点在英国和欧洲有不同的阐述。对欧洲国家来说,民族原则是主要的。在芬兰,实际上,海德和格林兄弟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预见的。亨利克•珀生(Henrik Gabriel Porthan1739-1803)相信在芬兰的民间诗歌中可以找到一种“清冽的、未受污染的源泉”,人们可以借此“辨别芬兰人民的真正的古老的精神”(Porthan,引Wilson 1976:20)。他的学生克里斯汀(Christian Lencqvist)声称“芬兰异教徒的信仰和迷信”依然保留在可从民间收集的诗歌中(Lencqvist, 转引自Wilson 1976:22)。这样,芬兰对海德的民族观和他的民间诗歌本质论文就不仅仅是成熟的。在1817年,卡尔•戈特兰德(Carl Axel Gottlund)号召收集芬兰民间诗歌,它的组织就是要出现“新的荷马、奥西恩或尼白龙根之歌。”“什么是诗歌,”他写道,“除了能反映民族特性的精华,产生民族最初的情感之源也奔涌到表面”(Gottlund,引自Wilson 1976:33)。1835年,爱丽斯•朗洛特(Elisa Lonnrot)响应戈特兰德(Gottlund)的号召编辑了第一版《卡勒瓦拉》11。

  许多人认为朗洛特(Lonnrot)在编辑和排版民间诗歌的过程中只保存了《卡勒瓦拉》的原始面貌。另一些人则怀疑它是否是单一的、统一的史诗。对史诗的进一步研究导致怀疑它的原生性和独特性。到1885年,朱利叶斯•科隆(Julius Krohn)断言构成《卡勒瓦拉》的元素根本不是来源于芬兰的,而是吸取了许多民族共同的因素。

  民俗是身份的遗留物,是产生了品质、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古代神话的遗迹,它总是依赖于另一个前提,即口头传达的渠道能够忠实地保留这些遗留物。16世纪的英国就已经有了关于口头传统的真实性的争论。当时格林兄弟从不研究这些问题,雅格布(Jakob)惊叹传统的忠诚以及“普通大众怎样准确抓住神话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传递给后代子孙”(Grimm 1966:xiii)。在《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的前言中,他们不辞劳苦地描写威曼夫人在同一叙述中的热情以及她在纠正错误时的迅速(Peppard 1971:61-62)。但是,他们也认为在口传的过程中,产生变化很难避免。他们宁愿把《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和文本结合起来,紧凑情节结构,改变一些熟语以便它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先前的完整(Peppard 1971:69-71)。

  如果《卡勒瓦拉》没有忠实地保存古代的元素和独特的芬兰身份,那么在何种程度上它被认为是芬兰的?朱利叶斯•科隆(Julius Krohn) 争辩说尽管构成史诗的最初元素很明显不是芬兰的,但芬兰人民把它和自己的民族史诗连在一起却是绝对的。因为从共同的传统之河中,芬兰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尽管《卡勒瓦拉》有借鉴的痕迹,科隆认为那也是“比较独特地重塑”,并且它反映的是“纯粹的芬兰品格和精神”(Krohn, 引自Wilson 1976:55)

  在科隆的术语学中,在“艺术的改变”中,芬兰人民的品格和精神可以这样地被掌握(Krohn 1971:15)。只有在艺术的改变过程中有明显烙印时,民俗才能反映精神和品格。即席创作,曾被认为是真实身份保存中最大的威胁,现在也被认为是身份的恰当表达。口头传统和传播可以重新定义民俗,变化被认为是身份参与到民俗中的一种方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西伽尔]论魔鬼终结者:对两部电影的神话解读
下一条: ·[美]司徒琳 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上下)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