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5 | 点击数:25496
 

  其二、辽世宗妃甄氏,是后唐宫人,是世宗帝当年从太宗征南时虏获得的外族女。 其三、辽景宗妃渤海国女一人,史无传。

  其四、圣宗妃马氏、大氏、白氏、李氏、艾氏各一人。除大氏姓为渤海国姓外,余皆系汉姓,但族别不详,史无传。

  其五、义宗二后高氏、夏氏;其中夏氏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后,义宗耶律倍投后唐,由后唐明宗赐之为妻,史无传。

  上述五例,可见契丹族外婚俗制并不仅在契丹族两大姓氏族(耶律氏、萧氏)中实行,同时有与回鹘族后裔、渤海族人及汉族人通婚的事例。这些婚例中,大体表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正常婚配如仪礼,即太祖与皇后述律平的异族通婚;二是非正常婚配掠夺婚,即世宗南征得后唐宫人甄氏为妃的异族通婚;三是具有政治联姻色彩的异族通婚,即义宗耶律倍流亡后唐受后唐明宗赐庄宗之后为妻一例。此外诸例不详。

  在《辽史》与《契丹国志》以外的资料中,还可以找到契丹族和汉族通婚的证明。例如,1976年辽宁省朝阳县边杖公社出土的辽代耿氏三墓的墓志上便有明文记载,其中《耿延毅墓志》、《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详细记载了山西汉族耿氏大姓人耿延毅之祖父崇美“家于上谷”,契丹族为邻,“哓北方语”,其孙与契丹贵族通婚的情况。(6)

  公元1125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辽国亡。女真贵族建国后,主要实行本民族内部的氏族外婚。但是,女真贵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方面似乎比契丹族更加开放些。从金太祖以降,至金哀宗,共10代,后妃及昭仪、昭容、修容等诸嬖近百人之多。在皇族一夫多妻制的实行过程中,多有汉族女进宫为后妃,另有契丹族女或渤海族女少数入宫。

  其一、太祖崇妃萧氏,契丹族大姓氏族人。

  其二、海陵庶母李氏(太祖庶长子辽王宗斡次室),汉族。 其三、海陵生母大氏(辽王次室)渤海族人后裔。

  其四、海陵完颜亮元妃大氏,渤海族人。

  其五、海陵完颜亮宸妃萧氏,契丹族人。

  其六、海陵完颜亮丽妃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七、海陵完颜亮柔妃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八、海陵完颜亮昭媛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九、世宗完颜雍母贞懿皇后李氏,辽阳人,汉族。不随金俗,寡居不改嫁宗族为续,为比丘尼,法号通慧圆明大师,归辽阳建清安寺,别居尼院,依汉俗。

  其十、世宗元妃张氏,辽阳人,妃母高氏与皇后李氏有亲戚关系。汉族。

  其十一、世宗元妃李氏,南阳郡王李石女,汉族。辽阳人,世宗昭圣皇后李氏女。 其十二、显宗昭圣皇后刘氏,辽阳人汉族,习读汉文孝经。

  其十三、章宗元妃李氏,监户女入宫,宫教才女。汉族。 其十四、章宗承御贾氏,汉族。

  其十五、章宗承御范氏,汉族。

  其十六、宣宗皇后王氏,中都汉族人。

  其十七、宣宗明惠皇后王氏,后姊同上。

  其十八、庞氏真妃,汉族。

  其十九、哀宗宝符李氏,汉族。(7)

  上述19婚例,女真皇室与契丹族女5人,渤海族女2人,汉族女12人通婚,几乎都是正常的族外婚惯习,不附加任何政治联姻的色彩。还可以看到,金代女真与后世满族的“满汉不通婚”之俗有所不同,常在与外族通婚上以与汉族通婚为主。

  以上便是辽、金两朝各民族通婚的有史可考的资料分析,至少可以看出早在10-12世纪的3百年间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等诸民族之间的通婚风俗概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爱屋及乌、爱乌及屋都好!

上一条: ·[周山]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
下一条: ·[张碧波]长白山与太伯山考论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陶子煜]当局者观·[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