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兰林友]移民传说与社会记忆
  作者:兰林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9287
 
2008年暑假,考察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古城。隆里古城因其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个性而被称为“一叶浮萍”。这一地区在宋元时期仍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元代设龙里蛮夷长官司,尚未建立直属于中央政权的基层统治机构。隆里城历史在明代之后较为清晰可考,明朝立国后,加强对西南云贵地区的统治,移民实边,建立卫所,以逐步代替土官统治。洪武十一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起义,明廷进行镇压之后,在现隆里乡地区始行军屯,设置龙里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筑军事堡垒,即今隆里古城。入清后卫所裁除,五开卫改开泰县,龙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城内居民由军户变为民户。由于历史背景造成民族隔阂,形成相对隔绝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因而也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汉族文化因素。
据《龙标志略》及口碑相传,隆里城内有七十二姓氏,经过多年的战乱迁徙,现在隆里城有二十余姓氏。其中王姓为城中第一大姓,又分四支,包括西王、所王、龙王、魏王。隆里有句俗话,“关起门来都是亲”,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内实行各姓间结亲,四支王姓之间也可以通婚。不仅其内部关系盘根错节,与周边苗、侗村寨的关系也颇为紧张,周边村寨如龙吾寨、华寨都不愿与其往来,甚至认为隆里人是“大汉族主义”。而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各村寨与隆里之间的关系缓和,并多有通婚。
本地曾在1970年代末出现大规模改汉民族为少数民族的情况,但是每当提及其家族来源时常喜祖述至两晋唐宋,并自认为是明代屯军时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江西等九省籍汉族官兵的后裔。标榜郡望之余风在隆里至今尚存,隆里民居大门上方都有一个匾额。
 
通过社会记忆寻找自我认同
 
对隆里古城在文化上表现出的社会记忆的探讨,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作为戍边的军事屯堡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积累深厚,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而另一方面,实边移民虽然来自不同地区,对于祖先的追溯也各不相同,但是却形成了对立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群体。在对于这一群体社会记忆的追溯和构建中,可以看到蕴含在其中的自我认同。
隆里社会记忆通过在对村落空间的构建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隆里城外围的“坝子”和龙溪河成为隆里的地理学上的边界,还存在另一个更加抽象的文化边界,共同构成了隆里的“地界”,不容许外界侵犯。这种神力的界定可以超越于行政区划的范围,重新构建新的地界。整体上来看,隆里古城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边界,最外围由城东南的五马坡、城南王家榜的飞蛾形山、城西的猪头坡以及城北的跑马坪构成,主要分布了真武庙及几大姓氏的墓地。据当地老人回忆,曾经因为周边村寨在五马坡建墓地而认为破坏了隆里的“龙脉”引起了纠纷。第二个层次的边界为龙溪河、“坝子”以及隆里古城城墙形成的地理上的边界,作为拱卫古城的屏障。第三个层次则为城内分布的众多庙宇,承担了保护一方水土的责任。在不同层次的空间内隆里百姓进行着包括扫墓、庙会、祭祖、节庆表演以及耕种在内的各种活动,并遵循一系列的仪式流程和禁忌,也正是在这样相对隔绝的空间内形成了对本群体的认同。
然而,在现代经济的潮流中,旅游业的发展及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却使各种象征记忆的载体成为商业运作的附属品,如祭祀以及传统的“花脸龙”也具有相当的展演成分。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13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雪峰]生育行为折射出宗教观念差异
下一条: ·[张敏]从石库门走入上海城市文化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